? 文/韓金惠
電商平臺狀告售假網店索賠具有示范意義。針對假冒偽劣行為起訴商家并索賠,其實是向公眾表明其與商家之間監管與被監管的關系。對假冒偽劣拒絕縱容,才能凈化網購環境,守住自身公信力。 4月25日,上海奉賢區人民法院開庭審理浙江淘寶網絡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淘寶網”)訴姚某服務合同糾紛一案。記者獲悉,淘寶網以姚某在其平臺出售假冒“Royalcanin貓糧”(法國皇家貓糧)為由,起訴姚某違反雙方簽訂的《淘寶服務協議》“不得在淘寶平臺上銷售侵犯他人知識產權和其他合法權益”等條款,要求姚某賠償265萬元及其他合理支出2萬元,并在媒體顯要位置連續一周刊登聲明。據淘寶網工作人員透露,該案是國內首起網購平臺打假案。(4月25日澎湃新聞) 假冒偽劣一直是電商平臺的一大痛處,它不僅損害了消費者權益,也影響了網購平臺的聲譽。依據美國卡內基梅隆大學市場學助理教授張凱夫的一份學術成果,消費者買到一件假貨后,其在平臺的消費將會呈斷崖式下降。所以,淘寶也對此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但無論是成立專職打假隊伍,還是協助警方破獲售假案件,都沒能讓假冒偽劣現象得到有效遏制。
在這種情況下,對售假商家提起訴訟并發起索賠,不僅表明了電商平臺對假冒偽劣商家零容忍的態度,也能夠讓售假商家真正體會到痛感。如果說此前電商平臺出于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考量,對于假冒偽劣商家睜一只眼閉一只眼,如今狀告售假網店索賠,則具有示范意義。電商平臺說到底是要對消費者負責,針對假冒偽劣行為起訴商家并索賠,其實是向公眾表明其與商家之間監管與被監管的關系。對假冒偽劣拒絕縱容,才能凈化網購環境,守住自身公信力。
在傳統的監管模式中,是政府部門一家在管,憑一己之力打擊假冒偽劣,但效果并不理想。其實,互聯網時代,商業從實體空間進入虛擬空間,由政府部門一家行使監管權利想把電子商務管好,顯然不太現實。電商平臺能夠主動承擔責任,在規范電商市場秩序中發揮主體作用,與相關部門緊密配合,嚴懲假冒偽劣,無疑是最現實也最有效的做法。
不過,就像公眾所質疑的,目前在淘寶上仍然能找到很多假冒產品,平臺起訴商家的個案不能掩蓋假冒偽劣泛濫的監管乏力,“作為網絡平臺,也應承擔起源頭發現、審核的職責,不能完全‘甩鍋’。”所以對于網店售假,網購平臺必須時刻意識到自己的監管責任,嚴把準入門檻,加強日常管理,杜絕不法商家魚目混珠。起訴售假商家并索賠對于廣大其他網店來說能起到很大的震懾作用,但只有將法律手段和常態化監管制度結合起來,才能在打擊假冒偽劣上看到實實在在的成效。
半島網辣蛤蜊評論(
http://jr22wz.com/lagala/)原創作品,轉載請注明來源。 [編輯: 劉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