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評面丨合情合理合法的本質是不“和稀泥”
特約評論員 宋守山
這幾年,關涉乘高鐵等公共交通出行的熱點新聞時有出現,多與霸座有關。但是,事件的處理結果各有不同,有的在社交媒體上熱鬧一陣,最后以“和稀泥”的方式不了了之。近期,天津鐵路警方對“女子高鐵被霸座換回后遭毆打”事件的處理,則打了個樣兒。
所謂“和稀泥”的處理方式大抵有兩種,一種是息事寧人,給霸座的一方換個更好的座位,甚至去升個“艙”;另一種就是“各打五十大板”,搶座的和被搶的、先動手的和后動手的,都處理一下。這種行為我們姑且稱之為“和稀泥”。這種處理方式在本質上是不會管、不敢管或者不想管。因為有人會覺得,打架雙方一旦撕扯起來,判定比較麻煩,誰先動手誰后動手,誰輕誰重,誰有理誰理虧,判定起來有些復雜,更何況火車上只是一個短暫的交集,管理者以及涉事雙方下車后各自分散,可能此生都再無交集,如果能夠息事寧人,也說得過去。
“和稀泥”的處理方式看似簡單,但未必有效,甚至會在網絡傳播的環境中不斷積攢、發酵,貽害無窮。旅途中雖然交集短暫,但互聯網是有記憶的。這種“記憶”不僅會長期存留、傳播,更會形成示范效應。有些人之所以會肆無忌憚地霸座、搶座,口出狂言,是看到了投入與產出比,此類行為雖然不文明甚至違法,但確實有“收獲”。因為從網絡傳播的一些案例來看,此類事件的違法成本簡直太低了,有些時候甚至沒有成本。既然如此,那就誰鬧誰有理、誰膽大誰勇往直前。所以,如果不對這種行為進行合理、合法、合情的處理,就會有更多的人去效仿。
事實上,處理這類事件難嗎?應該是不難。特別是現在,每節車廂都有監控,調取監控記錄,梳理事件起因與發展,不是什么難事。有時候之所以不去做,是因為“和稀泥”的成本可能要低于認真處理的成本,也就不管其后果了。所以,天津鐵路警方的此次處理,就更值得點贊,那些“和稀泥”的泥塑達人不妨多學習一下。而那些“霸王”們,是不是也要收斂一下?眼看國慶長假又要開始了,愿各位讀者旅途無“霸”,身邊無稀泥。
(作者為青島科技大學傳媒學院副教授,媒介與社會發展研究中心負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