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評面丨面對灰色交易,不容網絡平臺推卸審核責任
特約評論員 宋守山
網絡世界中一度流行一個“六度空間”理論,意思是你和一個陌生人的間隔不會超過六個人。根據這個理論,人們可以通過最多不超過五個中間人,就可以找到另一個相見的人。但現在,這個理論似乎受到了挑戰。最近,一些互聯網平臺上出現了一種販賣“人脈關系”的“新事物”,直接將“六度空間”變成了“面對面”。但是,這些以金錢為媒介被販賣的“人脈關系”卻經不起推敲,不僅是一種典型的見不得光的交易,而且可能涉嫌違法犯罪。而這些信息的出現,則再一次將網絡平臺的信息審核與監管等問題推到了公眾面前。
眾所周知,以互聯網為代表的新媒介技術在不斷解放社會生產力,不斷豐富和方便公眾的日常生活。但是,任何技術都優劣并存,從而成為一柄雙刃劍,互聯網技術也是如此,它在推動社會發展的同時也會帶來一些負面問題,讓公眾不得不去思考和警惕媒介技術發展所引發的媒介倫理問題。就如在網上售賣“人脈關系”這種見不得光的交易。
在網絡平臺上被販賣“人脈關系”絕對不是為了便捷公眾生活,無論從哪種角度,這類信息的出現都不是正面的。如果被販賣的“人脈關系”為真,則存在著極大的“腐敗掮客”嫌疑,而如果是假的,則是一種典型的網絡詐騙。這些信息的發布者當然也心知肚明,否則不會偷偷摸摸,甚至不敢直接跟購買者聯系。
對此,如果只是告訴網民“不要去買”,僅僅依靠有關部門嚴厲打擊,是遠遠不夠的。更為重要的是,網絡平臺應該負起自身的信息審核義務。千萬不要說網絡平臺僅僅是提供了一個信息發布和交流的場所,至于網民發什么內容、如何發布,則不是他們能夠管得了的,甚至有的平臺可能會辯解說面對海量的信息,根本審核不過來。其實,這種觀點的本質是不想管,畢竟這些信息可能會給平臺帶來點擊量和關注度,在點擊量、流量就是現金流的互聯網世界中,對于平臺來說畢竟意味著真金白銀。但應該明確的是,網絡不是法外之地,網絡平臺理應首先負起自身的審核義務,這是建設清朗網絡世界的前提與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