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評面丨既要事前監管,更要事后追責
□特約評論員 宋守山
老年群體要享受到技術進步的紅利,而不應成為被高科技遺忘的角落,甚至是被詐騙分子“圍獵”的對象,這應是社會共識。但是最近幾年,伴隨智能手機的普及,針對老年群體的網絡違法行為卻呈上升趨勢。面對這些伸向老年群體的網絡黑手,老年人固然要提升自身的媒介素養、增強防范能力,但平臺的監管責任則更為重要。
與作為互聯網原住民的年輕群體有所不同,老年網民有自身特點,網絡對于他們來說是“新生事物”。無論是日常交流還是消費購物,這種新生事物讓他們感受到前所未有的便利,不斷增強他們對智能手機的依賴感。而相對于文字的傳播,視頻具有先天的接受便利,更是讓老年群體增長了知識、消磨了時間、獲得了快樂,但也帶來了潛在的隱患。一個最為明顯的問題就是,老年群體對網絡信息缺少辨別能力,特別容易相信網絡提供的內容,這與他們過往的媒體環境有著密切的關系。
在傳統媒體的傳播環境中,因為有把關人的存在,媒體是值得信任的,是有公信力的,即使是廣告,在發布之前也會對其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之間做出權衡。但網絡空間則不是如此,人人都有麥克風,加上一些網絡平臺追逐“流量至上”,導致網絡世界錯綜復雜,內容也真真假假。這就為一些不法分子基于“零元剪輯課”等實施詐騙行為提供了便利。
當然,可能有人會說,老年群體之所以容易上當,是因為他們的媒介素養低,對網絡的認識不清楚,要提升老年群體的媒介素養。可騙子使用新技術的迭代程度遠遠快于老年群體“媒介素養”的成長速度,我們現在不得不面對的是,互聯網技術的快速發展正在讓“數字鴻溝”不斷加大。一個普通人前些年還能注冊個域名,搭建個網站,但現在有多少人懂得大數據處理技術呢?更何況是老年人。
面對“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的局面,互聯網平臺首先要負起監管責任,提升自己對內容的審核能力,既要事前監管,更要事后追責,才能不斷凈化網絡空間,減少老年群體被不法分子的“圍獵”可能。
(作者為青島科技大學傳媒學院副教授,媒介與社會發展研究中心負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