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蕭然
眼下,學生假期打工日趨火爆,而“炒人力”的黑手已然盯上了學生工群體。學校和勞動監管部門應對此予以重視,看看如何補上與之相關的短板,以切實維護學生的合法權益。 一群大學生加入假期工,卻因2元錢的時薪糾紛,牽出一樁復雜的勞務糾紛,暴露了被稱為“炒人力”現象的混亂一角。去年底,在云南老家創業的黎波與朋友合伙從云南組織500多名在校大學生,通過別人的介紹,分散進入廣州、東莞、珠海等地的多家工廠。今年3月1日工期結束時,多名學生反映“承諾時薪15元卻只發了13元每小時”,另有學生200元/人的車補也未發。黎波在隨后的多方溝通中了解到,學生進入用工單位前,經歷了4次“轉手”。(5月15日新華網) 所謂“炒人力”,就是指將勞動者多次轉手,并層層“抽水”,由此獲取利益。在校大學生打工賺點錢不容易,這是每個人都應該知道的常識。所以,當我們看到大學生遭遇“炒人力”并且薪酬未結清時,尤其感覺心痛。而學校和勞動監管部門也應對這種現象予以重視,看看如何補上與之相關的短板。
過去,“炒人力”多發于農民工群體。因為很多偏遠地區的農民工缺乏信息資源,往往要依靠某些中介機構,尋找就業機會,而隨著職能部門重視牽線搭橋,這種現象已經有所減少。就勞動法而言,“誰用人,誰招人”是基本要求,“炒人力”顯然是有違相關法律法規,放大了用工風險,不僅損害了勞動者權益,也擾亂了人力資源市場。
眼下,學生假期打工日趨火爆,已到了必須正視的時候。尤其是,“炒人力”的黑手已經盯上了學生工群體。打工的學生越來越多,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一,假期打工已不單單是勤工儉學的主要途徑,更成為不少學生增加社會閱歷、積累工作經驗的有效辦法。其二,在就業市場上,用人單位也因畢業生的實際動手能力、工作經歷等實際因素,而越來越重視實習經歷。另外,在勞動力成本高企的當下,很多企業為了解決季節性人力不足,對學生打工也有一定需求,很多招工信息已滲入大學生朋友圈。
這種背景之下,學校應負起責任,盡快補上打工服務這一課,及時應對學生假期打工問題。一方面,要對大學生進行假期務工等方面的指導,督促其學習安全常識與法律知識。讓他們不能再像在學校那樣大大咧咧,要提防各種騙局,謹防被騙,避免落入傳銷陷阱等。另一方面,也應嘗試銜接供需雙方。比如,與一些信得過的企業簽署供需戰略合作協議,這也是為學生未來就業提供良好的渠道。
相關職能部門也應主動作為,補上“監管課”。頻繁出現大學生打工被騙事件,行政機關監管缺失、懲治不力是重要原因。相關的法律法規滯后,也給學生維權帶來了很大障礙。大學生外出務工的行為,往往只能按民法中“勞動雇傭關系”來進行區分。這樣的糾紛也不同于“勞動爭議、人事爭議”,不能申請勞動仲裁委員會調解或仲裁,而只能以普通民事訴訟的形式主張權利。對于維權意識和維權能力不足的大學生來說,這無疑更是難上加難。所以,相關立法工作也能及時跟上。在此期間,相關部門應建立學生打工投訴渠道,并向學生做好宣傳,以便切實維護學生的合法權益。
半島網辣蛤蜊評論(
http://jr22wz.com/lagala/)原創作品,轉載請注明來源。 [編輯: 劉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