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堂吉偉德
全國政協委員、國家預防腐敗局原副局長崔海容就藥價改革調研后發現,藥品已達18萬種,老百姓基本常用藥僅500多種。藥價的虛高問題和重復藥制作問題非常驚人。不合格藥品約占33%。他建議:進口藥盒上打上報關價,國產藥出廠時在藥盒上打上出廠價。(3月6日《法制晚報》) 在藥盒上標上價格,在藥價虛高的當下,成為公共話題已討論多次,甚至有上升為政策的趨勢。比如早在2006年,國家八部委發布了《關于進一步整頓藥品和醫療服務市場價格秩序的意見》,提出了“推行藥品零售外包裝上標示建議零售價”,但始終未見“建議零差價”的藥品上架。2008年底,國家試點“城市社區、農村基本用藥”,18種印有“全國統一零售價”的常見藥在全國上架。
在藥盒上打上價格,對遏制虛高的藥價來說,恐難以達到治本的作用。不過這至少是一種形式上的尊重,所以包括主管部門在內的很多人,都認為在藥盒上標價是一個可行之法。首先,除了最常見的書籍之外,包括牛奶、礦泉水在內的很多日常生活用品,都標注了“建議零售價”。藥品作為一種特殊的商品,也應標注價格以滿足消費知情權,更何況時下藥品品種目錄眾多,同種產品有不同的品牌和劑型,給消費者的選擇帶來了麻煩,標注價格則可以有效減少消費煩惱。
其次,進行明碼標價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實現公平競爭。囿于區域間的物流等綜合因素,造成價格出現差異還有情可原,然而同一地方同一產品,因為商家不同而價格差異巨大,則明顯是正常市場行為。比如有消費者反映,河南宛西藥業200丸的知柏地黃丸(濃縮丸),有的藥店價格為11元,有的是9元,還有的甚至賣到了13元,同一種藥價格差這么多,買便宜了怕是假貨,買貴了又覺得劃不來,讓人處于矛盾和糾結之中。
再次,實行明碼標價之后,對于保護消費者權益,維護藥品價格的穩定具有保障性作用。實行藥盒上打價后,消費者就掌握了市場行情,渠道商想通過價格來忽悠消費者則變得困難。
在藥盒上標價的行為知易行難,其遭遇的阻力并不小。應該說,藥盒標價所體現出的形式尊重也是進步,因為假如連形式上進步都無以實現,并在治標上有所突破,那么治本也就只能是一種奢談。因而,立足于藥盒標價的初衷,采取綜合措施讓藥品價格回歸理性,應是規范市場和保障民生的雙重任務。
半島網辣蛤蜊評論(
http://jr22wz.com/lagala/)原創作品,轉載請注明來源。 (來源:半島網-半島都市報) [編輯: 林永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