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王學義
被稱為市場經濟“毒瘤”的假貨,嚴重挑戰(zhàn)社會誠信底線。日前,新華社記者兵分8路,深入北京、上海、廣東等地調查發(fā)現,盡管有關方面不斷加大打擊力度,但假冒產品在一些地區(qū)依然猖獗,甚至自成體系,發(fā)展成產、供、銷“一條龍”鏈條。(本報10月12日A3版報道) 假貨,特別是一線大牌的“高仿”假貨,早已司空見慣。對于此類產品的打假步履維艱,原因何在?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很多人既貪便宜,又愛面子,知假買假。打假,最難在意識上,就是跟人的貪念作戰(zhàn)。指望知假買假者一下子棄絕貪念,或許太不現實,但他們應該明白一個道理——假貨危害遠比想象中巨大:它動搖誠信根基,縱容違法,重創(chuàng)制造業(yè),導致“劣勝優(yōu)汰”,將創(chuàng)新者逐出市場。最終,它也會危害到我們每一個人。
打假難,也難在舊有監(jiān)管模式的落伍。近年來,造假者與售假者勾結,網商與實體店攜手,給傳統監(jiān)管模式帶來挑戰(zhàn)。這是一場互聯網時代的戰(zhàn)爭,也應該用互聯網思維來應對。馬云說,“未來一定是由互聯網和大數據來解決假貨問題”,這也在提醒監(jiān)管部門,應充分與電商平臺聯手打假。當然,與此同時,也要加強對電商平臺的監(jiān)管,倒逼其嚴格審核,將假貨拒之門外。
根除假貨,還應轉變思路,要堵也要疏。不少假貨制造者,特別是生產“高仿”者,往往具有極高的制造水平,甚至就是國外品牌的代工廠。這些制假者有技術、有設備、有工人,所欠缺的除了對法律的敬畏之外,另一點就是品牌。對此,一方面應當通過嚴格執(zhí)法,使其不敢越雷池一步;另一方面,地方政府也應想方設法,引導其創(chuàng)建品牌,走上正路。這一點,不妨學學福建莆田,當地原是假冒鞋制造基地,但在政府支持和鼓勵下,轉而生產自主品牌的運動鞋,如今已見成效。
從單打獨斗打假,到用互聯網思維打假,再到“治”假,這考驗政府部門的管理和創(chuàng)新能力,也是一條必須要探索的路。
半島網辣蛤蜊評論(
http://jr22wz.com/lagala/)原創(chuàng)作品,轉載請注明來源。 (來源:半島網-半島都市報) [編輯: 林永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