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趙亞麟
最近,擁有7000張床位,被媒體稱為“全球最大醫院”的鄭大一附院,因公布2014年營收情況而引來各界高度關注,甚至諸多非議。這家公立三級甲等醫院在2014年實現營收75.21億元,有河南本地媒體更戲言,鄭大一附院75億的營收讓河南人“肝兒疼”。(《中國經濟周刊》6月2日報道) 據媒體報道,2014年,該院門診量為426萬人次,住院人數31萬人次;手術人數突破19.6萬臺次,位居全國第一;該院門診量最高時,一天達21600多人次,年平均每天在16000多人次;不僅如此,鄭大一附院斥資近2億元打造的CT、MRI、DSA等復合手術室,堪稱中國醫療行業內的“大手筆”;今年,鄭大一附院又投入使用了世界最先進的微創外科手術系統:達芬奇手術機器人,業內稱此舉為 “全國少有,河南唯一”——沒錯,這些驚人的數字和名稱已經足以讓鄭大一附院 “世界最大”的名頭名副其實了。
那么我們應該為鄭州擁有這樣一座“全球最大”的醫院而感到自豪嗎?也許恰恰相反。
鄭大一附院高達75億營收這一“喜人”數字的背后,可能反映的是患者付出的高昂醫藥費,反映的是當下患者遭遇看病難、看病貴的尷尬現狀;鄭大一附院擁有眾多國內一流、世界頂級的醫療設備,擁有眾多資深的醫療人員的背后,反映的可能正是當地、乃至整個河南省醫療資源分配不均的巨大壓力,反映了當地分級診療制度的缺失——優質衛生資源過度向城市集中,農村衛生服務體系相對薄弱。尤其是三級醫院高速膨脹,形成了對衛生資源、患者和醫療費用的三大虹吸效應,基層醫療衛生服務機構業務萎縮,醫療費用增長較快,形成了‘資金向下走、病人向上流’的局面,再次加劇了城鄉居民的看病難、看病貴困境。
同樣,與鄭大一附院的巨大體量形成鮮明對比的是,雖然這家醫院擁有河南最牛的一批專家團隊和頂級醫療設備,卻為了追求經濟效益、接診量和住院數,每天治療的卻大多是些頭痛腦熱的小病,身為河南唯一一家集教、研、臨床等為一體的綜合性三甲醫院,3年時間僅有一項重大科研突破——這不能不說是對醫療資源和科研力量的巨大浪費,這也難怪坊間有人戲稱鄭大一附院是“全世界最大的鄉鎮衛生院”。
醫療機構,特別是公立醫院,它并不是工廠企業,追求的不應該是其能夠產生多大的經濟效益,而應該討論其產生了多大的社會效益,其是否給公眾提供了廉價、優質、到位的醫療服務。地方對醫療機構的建設標準,不應該是一味地擴張規模,一味地追求大而全,相反還要用政策引導的方式解決醫療資源過度集中的問題,無論是政府還是患者,都應該強化“分級診療”的概念,對現有醫保的報銷政策做出調整,分別制定符合基層衛生服務機構、不同等級醫院能力的疾病診治范圍目錄庫,并以此作為就診指引,逐級降低直至取消越級診治的報銷比例。只有如此,我們患者才能真正享受到世界最好的醫療服務,而不是被迫到“世界最大的鄉鎮衛生院”就診。
半島網辣蛤蜊評論(
http://jr22wz.com/lagala/)原創作品,轉載請注明來源。 [編輯: 林永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