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 5000畝地要買飛機噴藥 人物:王興遷 土地5030畝 種糧大戶王興遷最近一下成了名人,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關注
家庭農場,作為這個領域的拓荒人,和現在規模最大的家庭
農場主,坐擁5000多畝地的他一下子成了人們關注的焦點,這一切他本人都有些始料未及。
王興遷今年48歲,人很隨和,說起話來帶著農民特有的樸實。帶著記者參觀自己都望不到頭的巨型農場、還有自己的機器庫里動輒四五十萬元的幾十臺大型農業機械,他語氣中很有成就感卻沒有傲氣,“周邊12個村莊的土地現在都已經承包過來了,不過這個規模還要擴大,而現在還沒到談成功的時候,一切才開始起步,還需要進一步規劃。”王興遷有著自己的深謀遠慮。
說起王興遷以前從事的行業,跟農業一點邊都沾不上。他笑著說,自己以前就是一個建筑工,跟著在工地干活,后來慢慢地成了包工頭,領著二三十個人包工程干活,再后來規模慢慢地一步步擴大,工程量也在增加,趕上了樓市黃金期,他攢下了人生的第一桶金。觸動王興遷從建筑行業轉向農業的原因是自己一次不經意的發現。他說,看以前一個種糧戶都是騎著摩托車下地,但是沒過多久開上轎車了。農民開得起轎車,這證明這里面肯定是有“錢”途的。就這樣他開始琢磨著包地當家庭農場主。
因為最初的資金也不是特別多,再加上對這個領域不是特別了解,他也是一步步積累。2007年開始,從最初的幾十畝到上百畝,再到六七百畝上千畝,最后慢慢地形成了現在5000多畝的規模。能形成現在這么大的規模得益于當地的第二三產業發達。“李哥莊鎮是全國出名的制帽之鄉,我們戴的帽子很多產自這里,這里的農民大都在制帽廠或者制帽機器廠、維修廠上班,大量的土地流轉出來。”王興遷說。
一個人種了周邊12個村莊約2000個家庭的土地,規模化種植再加上他投入200多萬元購置的農業機器降低了成本,別人種地不賺錢,他卻有不少賺頭,現在一年已經有200萬元左右的收益。下一步除了擴大規模,他還要花近百萬元購買給作物噴灑農藥的飛機。“農機局的領導已經來考察了,應該差不多能給補貼三四十萬元,購買應該機會很大。”
王興遷的家庭農場現在已經成了全市的典型,連農業部的領導都曾帶隊下來參觀過 ,但是他心里還有擔心,“我最擔心的就是土地租期沒有保證,雖然簽了協議,但是就怕賺錢了以后,會有人眼紅不按協議租地,那自己前期1000多萬元的投入就算白搭了。”
D 貧瘠地大膽投了100多萬 人物:孫志剛 土地360畝 西鳳凰嶺,膠州市九龍鎮西宋家瑩村的一個山嶺,有著一片貧瘠、沒人想種的土地。畝產收入不到1000塊錢,種上小麥、玉米忙活一年,還掙不出辛苦錢,成了當地村民的最真實印象。然而,2011年,村民孫志剛卻看中了這片地,一口氣轉包下了周邊的360畝土地,注冊了
青島九龍七彩甘薯農場,在當地成為特大新聞。
孫志剛 ,40歲的他正值不惑之年,戴著眼鏡看上去有點文藝范兒。很多人沒想到,這樣一個遠近聞名的大老板,會搖身一變成為一片貧瘠土地的農場主。在過去多年時間里,孫志剛一直從事房地產開發,但他對農村種地問題始終很關注。“作為一個土生土長的農村人,我深知土地的重要性,但現在村里種地的鮮見年輕人。二三十歲的出去打工,剩下五六十歲的老人在耕種,將來誰種地是個很嚴峻的問題。”同時作為村支部書記的孫志剛對農村發展有著自己的認識。
“我之所以選擇注冊家庭農場,是想把這兒作為一個試點,嘗試這種新型的農業發展模式,如果運作得好,既充分利用了這些土地,還可能帶動村經濟的發展。”孫志剛說,他有一定的資金基礎,可以去嘗試。而選擇種地瓜,主要是為了不讓村里的一個好甘薯品種消亡。“我們這里有個地瓜品種,大家俗稱其‘696’號,因為種地的人在變少,這個地瓜品種也面臨消亡的境地。我選擇種地瓜,一大原因是為保護它,在此基礎上再引進外地品種,從而打造成一個七彩甘薯農場。”
“我轉包了360畝地,算上承包費、修水渠、硬化路面等基礎設施,僅先期投入的資金就達到了110萬元,具體何時能收回這些成本,我現在還真說不上來。”2012年,孫志剛種植的七彩甘薯收獲了第一茬,畝產從2500斤~6000斤不等,算了算毛收入,能有20萬元就很不錯了。“一下轉包這么多土地,各項開支都很大,農場的發展肯定會經歷一個艱難階段,需要不斷摸索和嘗試,但我會堅持走下去。”
孫志剛說,他的農場現在是以種甘薯為主,而且選擇品質好的進行出口。“去年便有不少甘薯出口到了國外,用于提煉色素用,這與傳統的種植模式相比 ,肯定是一個質的提升。”但今年已經開始嘗試種植板栗。“農場未來的發展方向,不能僅以種植為主,我設想著和旅游結合在一起,比如搞一個甘薯采摘節。通過旅游業盤活農場,走出一條不同的農業路。”雖然眼下處于高投入、低回報的階段,但孫志剛一直沒忘記設想農場的未來。 文/圖 記者 李偉偉 尚青龍
(來源:半島網-城市信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