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A 不種糧食種玫瑰 人物:郭嘉良土地280畝 今年42歲的郭嘉良,是膠州膠北街道辦事處店子村的一位村民,2010年之前,他是村里蜜桃種植合作社的領頭人。在農民合作社里干了多年,漸漸讓他對規模化農業產生了興趣。“村里有不少人因為外出打工,土地轉包了出去,其中不少是包給了合作社。成了規模的土地,讓合作社更加壯大 。我就尋思著,如果一個農戶家也能有這么多土地,那豈不是一個自己說了算的農場嗎?”郭嘉良有了這想法后,2010年末便著手轉包別人的土地。到了2011年,他手底下已經有280畝的規模。
“在正式注冊為
家庭農場后,我給自己的農場定了位,即不能單純種傳統的農作物,一定要向高附加值的產品要收益。”郭嘉良通過在
青島的朋友推薦,瞄準了玫瑰花市場。“種植玫瑰花,不僅可以單純出售花朵,也可以做深加工,比如提煉細胞液,做成精油 ;花蕊可以進行烘干,制成茶葉。”有了農場的發展思路,2012年郭嘉良便試種了20畝玫瑰,其余土地種植小麥或玉米。
“去年畝產是400多斤,按每斤花朵12塊錢算,一畝地的收入接近5000元。而種植糧食的話,遠遠低于這個數字。”有了第一年的嘗試,更堅定了郭嘉良走高端農業種植的思路。2013年,他花30萬元定制了一套設備 ,用于玫瑰花提煉、烘干,制作精油和茶葉。“今年5月10日就是玫瑰的盛花期了,估計5月1日前設備就能到位。而今年的畝產量能達到800~1000斤,經過深加工后,畝產收入肯定要翻倍。”郭嘉良說,除了要上設備,他還準備對土壤進行改良,從而種植出高品質的玫瑰花。“已經讓青島農業大學的教授采集了土樣 ,他們將幫助我改良土壤。”
郭嘉良說,從以前在農業合作社,到如今自己成了
農場主,他說自己也在改變,而變化最大的當屬自己對農業的認識,以及敢于嘗試的勇氣和信心。“國家對農業越來越重視,而且鼓勵支持走新型的路子,這雖然是挑戰 ,但更是機遇。既然國家倡導發展家庭農場,我就敢于‘吃螃蟹’。”郭嘉良滿懷信心地說,他今年會重點改良土壤,而在不久的將來,他希望玫瑰園成為旅游景點,打造成一個觀光園,同時向游客們銷售精油、玫瑰茶葉,這是一條一舉多得的發展道路。
我理想的 狀態就是把農場打造成一個自己循環的系統,下一步將規模進一步擴大,發展更多的業態。——冷學家
B“袖珍”農場年賺20萬 人物:冷學家 土地140畝 30多畝土豆、60多畝小麥、40畝楊樹……對于只有100多畝地的膠州市家美農場來說,在家庭農場當中,也算是一個袖珍型的。不過 ,別看人家規模不大,利潤卻不小,農場主冷學家笑著說,一年算下來收入20萬元應該是有的。
在泛黃的土地上 ,剛剛種上的土豆地上只能看到一排排塑料薄膜,而小麥也只有一點點高,所以冷學家的農場看起來并沒有多美。不過會計出身善于精打細算的冷學家卻把自己的農場充分利用起來。
今年50歲的冷學家是膠西杜村社區土生土長的人,雖然出生農村卻不光種地,早在年輕的時候,就開始做會計,現在仍擔任會計工作,每天還跟上班族一樣過著朝九晚五的生活。這么一個“上班人”怎么會到村里租地當農場主呢?冷學家笑著說,他看重的是這里面的機遇。“本來我也是農村人,妻子也一直在家種地。現在的年輕人上學的上學、打工的打工,很少有回村里種地的啦,將來這種情況會更嚴重,大量的土地閑置下來。”當會計的賬本就要算明白,冷學家說,現在種一畝小麥,地錢320元 ,農藥、種子等費用400元 ,成本就要700多元 。而一畝小麥收成九百多斤,一塊多一斤再加上國家一年有101元的種糧補貼,一畝地也就能賺三四百塊錢。
“如果種個十畝八畝的地,一年幾千塊錢,確實不如出去打工干兩個月的,但是如果面積大了,就有賬算了。”冷學家說,當時社區里正好也有這么一片百十畝的地,2010年4月份他就正式租地成立了家庭農場,自己、妻子、父母共同經營。
起初最開始是種小麥玉米,不過利潤很低,從去年開始試種了30畝土豆,收益不錯,今年又種上了。而為了充分利用每年產出的玉米秸稈等,冷學家又在家辦起了生豬養殖,現在每年也能出欄300口左右的肥豬。再加上冷學家以前承包的40畝楊樹,冷學家的農場里現在已經有生豬養殖、蔬菜種植、糧食、經濟林等多種生產方式。
“我理想的狀態就是把農場打造成一個自己循環的系統,下一步將規模進一步擴大,發展更多的業態。”冷學家說,別看農場袖珍但一年下來算算家里的收入已經有20萬元左右,不過他的要求遠不止此,單純養殖、種植的產值還是低,現在中央“一號文件”鼓勵家庭農場發展,他還想著向“更廣、更深”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