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英國著名物理學家斯蒂芬·霍金的子女3月14日表示,霍金當天在英國劍橋的家中去世,享年76歲。
由于患運動神經元病,霍金肌肉萎縮,一生中大部分時間困在輪椅內,但他以非凡的智慧和毅力,在黑洞和宇宙學等研究領域取得成就,是當代最杰出的科學家之一。
霍金1942年1月8日在英國牛津出生。他的父母曾就讀于牛津大學,母親學習哲學、政治和經濟學,父親學習醫學,后來任職于英國國家醫學研究院。
霍金在倫敦和圣奧爾本斯長大,逐漸在科學課程中展現天賦。17歲時,霍金進入牛津大學,3年后獲得自然科學一等榮譽學士學位,隨后進入劍橋大學從事宇宙學和廣義相對論等領域的研究。24歲時,霍金在劍橋大學獲得博士學位及研究員職務。
在牛津大學時,霍金活潑風趣,是賽艇隊的舵手、喜歡冒險。然而,21歲時,他被診斷患一種罕見的運動神經元病,被醫生告知生命僅剩兩至三年。霍金一度消沉,好在病情惡化較醫生預計緩慢。在劍橋大學深造時,他在走路有困難、說話不清楚的情況下,堅持研究、名聲漸起。
1973年,霍金31歲,提出黑洞發出輻射、最終消逝的理論預言,次年在《自然》雜志發表。后來人們把上述理論命名為“霍金輻射”。
1974年,霍金成為英國皇家學會最年輕會員之一。1979年,霍金由劍橋大學委任為盧卡斯數學講習教授,同一職位曾由物理學家艾薩克·牛頓擔任。
1985年,43歲的霍金因肺炎接受氣管切開術,喪失說話能力,只能靠特制的聲音合成裝置實現語言表達。1988年,霍金發行著作《時間簡史》,試圖向大眾解釋基本的宇宙理論。這本書全球銷售量逾千萬冊,也因內容深奧被稱為“讀不下去的最暢銷書”。
在科學研究方面,霍金結合廣義相對論和量子論,以探求宇宙的起源和本質,提出了他的宇宙理論。
在2013年發行的回憶錄中,霍金說,當年被診斷患病時,“我以為我的人生結束了,我永遠不會發揮出我覺得自己擁有的潛能。但現在,過去了50年,我可以安靜地對自己的生活感到滿足。” 據新華社
霍金和他的那些預言 作為全球知名科學家,霍金非常活躍,輪椅和身體疾病并不能限制他思維的翱翔。他的言論,有時超出了其主要研究的領域,引發廣泛探討。但不論人們認同或是反對,都承認其觀點有創新性。
宇宙起源 2006年霍金曾表示,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無法解釋宇宙如何由大爆炸形成,如果把廣義相對論和量子論相結合,就有可能解釋宇宙是如何起始的,“這是回答我們為何在此,我們從何而來的宇宙學核心問題”。他和物理學家彭羅斯一起證明了奇點定理,認為宇宙起源于一個時間和空間消失、物質密度無限大的奇點。
在霍金想象中,宇宙起源有點像沸騰水中的“泡泡”。他認為,宇宙的開端,可能出現了許多“小泡泡”,然后再消失。“泡泡”膨脹的同時,會伴隨著微觀尺度的坍縮。一些坍縮的“泡泡”,由于不能維持足夠長的時間,來不及發展出星系和恒星,更不用說智慧生命了。但一些“小泡泡”膨脹到一定尺度,就可以安全地逃離坍縮,繼續以不斷增大的速率膨脹,形成了我們今天看到的宇宙。
“我們已經觀察到,宇宙的膨脹在長期變緩后再次加速,現有理論仍不能很好地解釋這個現象。宇宙學是一個非常激動人心的學科。我們正接近回答古老的問題:我們為何在此?我們從何而來?”他說。
黑洞理論 1974年,霍金提出了著名的“霍金輻射”學說,該學說是霍金對天體物理學作出的最大貢獻之一。
霍金在該學說中指出,黑洞在特定條件下會放射出一種微小的放射物,最后所有的黑洞將隨著時間的推移慢慢地蒸發掉。但是根據量子力學所描述的微觀粒子的運動規律,黑洞及被其“吞噬”掉的物質是不會簡單消失的。
30多年來,霍金試圖以各種推測來解釋這些相矛盾的觀點。他還曾提出,黑洞中有關量子力學的規律是不同的。但是他的這一觀點遭到了他的同事和其他國家科學家的質疑。
霍金在經過長時間的研究后在2004年柏林的一次會上提出,一些被黑洞吞沒的物質隨著時間的推移,慢慢地從黑洞中“流淌”出來。也就是說,黑洞既“破壞”也“建設”。
人類未來 霍金2008年曾大膽預言,假如人類的歷程再走100萬年,“人類的足跡必將進入那些從未涉足過的宇宙空間”。他說,新世界的發現對舊世界產生了深遠影響,“否則我們就不會見到現在滿世界的麥當勞和肯德基了”。
霍金說,人類向外太空擴展將帶來比發現新大陸的“地理大發現”更巨大的影響,徹底改變人類未來。他認為,人類將在30年內在月球上建立基地,以開展長期的宇宙探索活動;在200年至500年內,人類將發明新的推進系統,讓在太陽系外的宇宙空間開展載人探索變得可能。
“請(對宇宙)充滿好奇,”他說,“我們必須為了人類繼續走向太空。如果不逃離我們脆弱的星球,我們將無法再生存1000年。”
霍金說自己時常在想一個問題:“我們人類(在宇宙中)是孤單的嗎?”“答案很可能是‘不’。”如果外星生命有足夠智慧,以至于能向太空中發送信號,那么他們肯定也聰明到了可以制造破壞性核武器的地步了。他本人傾向于這樣一種假設——宇宙間的原始生命是非常普遍的,但是智能生命卻相當罕見。
人工智能 霍金坦承人工智能的初步發展已證明了其有用性,但他擔心這類技術最終會發展出與人類智慧相當甚至超越人類的機器。“到時它(機器)將可能以不斷加快的速度重新設計自己,而人類則受制于生物進化速度,無法與其競爭,最終被超越。”
2014年,霍金曾與另外幾位科學家撰文,稱人們目前對待人工智能的潛在威脅“不夠認真”。“短期來看,人工智能產生何種影響取決于誰在控制它。而長期來看,這種影響將取決于我們還能否控制它。”如何趨利避害是所有人需要考慮的問題。
不過也有科學家認為,霍金對人工智能的未來過于悲觀。 據新華社
[編輯: 張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