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居民帶著孩子將廚余肥料埋進農場菜地里。
文/圖 半島全媒體記者 付曉曉
天泰城社區居民王永玲家里有一個“神器”,能“吃掉”廚余垃圾、吐出酵素和肥料。廚余垃圾堆肥是天泰城社區正在進行的一項垃圾分類實驗。在幾位社工的帶領下,200多戶居民參與其中,試圖攻克家庭端,找到社區生活垃圾分類難題的一個破解之道。
廚余堆肥制成酵素 王永玲的神器叫做“波卡西桶”。將菜葉、果皮等餐前廚余垃圾切塊,丟進桶內濾網的上層,撒上EM菌發酵粉,密封蓋好,1個月左右,廚余垃圾上長出一層白毛,進入半腐熟狀態,可用作肥料。上層物體發酵過程中滲出的水積蓄在濾網的下層,變成了酵素。在王永玲看來,小小波卡西桶的作用無異于“化腐朽為神奇”。
“以前對廚余垃圾的處理非常頭疼。我們家在一樓,尤其到了夏天,垃圾不及時扔容易招來蚊蠅和小蟲。”王永玲說,波卡西桶密封之后不會散發臭味,產生的固體肥可以填埋進種花種菜的土壤里,更有用的是酵素,除了可以作為液體肥,還能用來清潔。“酵素能代替化學洗液,按比例兌水拖地、刷馬桶、清理洗手池、灶臺都很干凈,我還用它擦水龍頭,擦出來特別亮。”
使用波卡西桶半年多,王永玲家里沒有再買過洗潔精、潔廁靈等化學洗液。丈夫在小院子里種花,用酵素施肥,花長得格外好。如今全家人都養成了廚余堆肥的習慣,“連我孩子都知道,吃完水果打開桶蓋,把果皮等放進去。”2017年11月,青島你我創益社會工作服務中心開始在城陽區天泰城社區推廣波卡西堆肥法,作為社區生活垃圾分類的一種嘗試,王永玲是第一批參與者。
“社區生活垃圾中超過一半是廚余垃圾。如果能將廚余垃圾從生活垃圾中分出來,進行堆肥等轉化處理,就能同時做到垃圾干濕分離的基礎分類和大幅減量。”你我創益社工中心負責人徐進介紹,家庭端是生活垃圾分類最重要、也是最難的環節,經過研究比較國內外其他城市經驗,他們發現,來源于日本的波卡西堆肥法是攻克垃圾分類家庭端的有效方法,便在天泰城社區嘗試推廣。“我們與有意向的居民簽訂垃圾分類承諾書,免費提供波卡西桶和EM菌發酵粉,也教給大家使用方法。”徐進說,目前已有200多戶居民參與廚余垃圾堆肥。
農場用上“垃圾肥” 參與廚余垃圾堆肥的居民越來越多,新的問題產生了:一般家庭通常只能用得上酵素,固體肥怎么處理?這個問題一時難倒徐進和其他幾位社工,因為社區目前的垃圾清運系統尚處于混裝混運狀態,并沒有專門的空間和渠道來容納和處理廚余垃圾。
社區居民陳碩想到了一個方案,讓大家把固體肥帶到她正在運營的“雞媽媽”農場。陳碩去年11月份初次接觸酵素,在自己的農場就地取材,做了兩大桶西紅柿酵素。“我們農場基本都用有機肥料,把產出過剩的西紅柿做成酵素,是很好的液體肥。”據陳碩介紹,在農場里,酵素主要有三個用途:一是噴灑在菜地土壤上做液面肥;二是清潔雞、豬等牲畜棚舍,起到殺菌、除味的作用;三是摻進飼料喂給牲畜吃。“這樣喂出來的雞、豬都長得特別好,皮毛光亮,抵抗力也強。”
看到酵素的效果,陳碩決定再做10桶,卻沒有足夠的材料可用,社區居民廚余堆肥產生的固體肥正愁無處安放,雙方一對接,各自的問題都解決了。今年3月以來,陳碩的農場已經從天泰城社區接收了好幾批廚余肥料,每批三四十斤。
一個波卡西桶的廚余可以換取農場的兩斤有機蔬菜,陳碩以此回饋社區居民,“廚余換蔬菜”的方式也激發了更多居民的參與熱情。除此之外,你我創益社工中心定期組織社區居民到農場參與戶外實踐活動,讓家長帶著孩子,親手將廚余肥料埋進菜地。
“這些廚余垃圾原本是我們飲食的末端,把它變成有機肥料,用它來滋養土壤,長出更加綠色、安全的植物被我們食用,相當于經過一個循環回到了飲食的起點。”徐進說,“組織戶外活動的目的是讓大家親眼看到辛辛苦苦把垃圾分類、發酵究竟會給我們的環境、生活帶來怎樣的影響。如果更多人去做這件事、長期做下去,我們就能建立起一個垃圾減量、資源循環、有機種植、健康食育的循環,成為整個自然循環當中的一部分。”
“垃圾堆”上造花園 在EM菌發酵粉的作用下,廚余垃圾經過1個月到3個月的發酵達到半腐熟狀態,經過6個月到1年的發酵則能達到腐熟狀態。“就像你走進大森林在樹底下抓起一把黑土,完全發酵的廚余垃圾最終歸宿是土壤,變成有營養無異味的腐殖土。”馬弋丁是你我創益社工中心的另一位負責人,每當他向社區居民講起廚余垃圾的發酵原理,總是引來居民,尤其是孩子們的驚嘆。垃圾變土壤,這是他們意想不到的一種轉化。
天泰城社區內有一小塊特殊的菜地,厚厚的廚余垃圾做底肥,上面再鋪上土壤,幾個月時間,逐漸腐熟的廚余垃圾為土壤提供了豐富養料,種下去的韭菜、萵苣、油菜種子都冒了苗。這塊只有幾平方米大小的菜地成為居民們悉心呵護的對象,一位居民自告奮勇要為它搭一個竹木架子,還有一位被大家稱為“種花奶奶”的種植能手每天都來為它澆水、松土。
以此為經驗,社工與居民正在進行另一項實踐,將社區內一塊面積20多平方米的近乎荒蕪的草地辟為堆肥區,用于填埋、繼續發酵居民初步發酵過的半腐熟廚余垃圾,待時機成熟種上花草、蔬果,打造一個社區花園。同時,也鼓勵居民在自家陽臺種植有機農園。
按照初步規劃,這個花園里的植物將由居民自行選種、打造、認領、維護。馬弋丁認為,“我們請園林綠化公司或許可以在幾天內就打造一個很漂亮的花園,居民可能需要漫長的時間,還可能出現不夠美觀、花花草草都死掉了等情況。但花園不過是一個載體,重要的是居民參與的過程,并在這個過程里讓居民看到垃圾如何變廢為寶,實現資源循環。”
▇幕后 從參與到主導,居民的熱情這樣被調動 200多戶居民的參與和實踐證明,天泰城社區的垃圾分類實驗已經取得了可觀的效果。然而對于居民人數過萬的社區來說,200戶這個數字顯然還不能令人滿意。“一開始非常緩慢,今年3月份以來才有了明顯進展。只靠我們幾個社工的力量是不行的,居民們自己口耳相傳的力量比我們大得多。”馬弋丁說,已經參與進來的居民當中很多成為了志愿者,現身說法向身邊人傳播廚余堆肥的好處,還有居民主動錄制了教學視頻,或者親自上門向其他居民教授堆肥方法。“他們真是苦口婆心地在拉人,效率超過我們。”馬弋丁說。
在馬弋丁看來,從不參與到參與,從參與到主導,社區居民已經實現了角色的轉換,這正契合你我創益社工中心的設想。“推廣生活垃圾分類不是搞幾場活動、搞幾次宣講就完事了。我們幾位社工在社區里扎根一年多了,身體力行的同時,也每天與大家面對面交流,建立信任,慢慢地把我們要推的事變成居民自己要做的事。”
作為天泰基金的扶持項目,你我創益社工中心的最終目標指向的是天泰城的社區文化營造,垃圾分類、環境改善是其中一個方面。“如果不是發自內心,外部刺激很難維持長期運轉。”馬弋丁和其他幾位社工調整思路,把垃圾分類、廚余堆肥放到社區營造這個長線規劃中展開。“我們通過農場堆肥、種植社區花園這些活動把大家凝聚在一起,把個人的事變成集體的事。沒有社區整體氛圍,光靠個體單打獨斗來做垃圾分類是很難持續的。”
更讓社工們感到欣慰的是,有環衛公司向他們表達了合作意向,在家庭端垃圾分類的基礎上,愿意配合社區做好后續的垃圾分類清運處理。從家庭端到社區端的垃圾分類鏈條一旦打通,社區環境將迎來質的改變。
[編輯: 劉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