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鄧海建
11月10日,食藥監總局發布《網絡餐飲服務食品安全監督管理辦法》,自2018年1月1日起施行。在餐飲外賣市場越來越大、食品安全問題越來越突出、新業態模式不斷對監管提出挑戰的背景下,很多人都對“辦法”寄予厚望。不過,目前市場上出現的網絡餐飲“代辦入駐”服務,很可能消減新規的積極意義。(11月15日《法制日報》) 監管與被監管者之間的貓鼠游戲,是公共治理中司空見慣的問題。網絡外賣能掙錢,蘿卜快了懶洗泥,資本越軌逐利的風險偏好是天生的。這個時候,監管如果仍停留在紙面上或“不訴不究”的狀態,不僅吃貨們的腸胃要遭殃,新經濟生態恐怕也會拖延成“歷史遺留問題”。
試問,網絡餐飲“代辦入駐”服務,和城市牛皮癬里的“代辦身份證”“代辦畢業證”等有何兩樣?可細究起來,它們還真有差別,差別的是“性價比”。那些傳統的“代辦”類違法犯罪勾當,基本是見光死:不信你拿個假學歷去官網查查試試。可要命的是,“通過代辦入駐外賣平臺,只需1000元到1500元,商家可以避免繁瑣的手續和嚴格的入駐標準,輕松開展日趨火爆的外賣業務”……真是夠輕松的。有兩個問題叫人如鯁在喉:第一,外賣平臺的審核是牛欄關貓嗎?第二,食安及工商等行政監管部門了解這個“新動向”嗎?但凡未雨綢繆,何至于“代辦入駐”成了中介服務里的“爆款”?
在外賣風馳電掣的年代,平臺的操守和監管的剛性,大概就是捍衛舌尖上的安全的關鍵防線。《互聯網餐飲外賣用戶專題分析2017報告》數據顯示,2017上半年,中國互聯網餐飲外賣市場規模達到818.3億元人民幣。歷經野蠻生長、如今盆滿缽滿的外賣市場,是該驅逐“野雞外賣”,清理門戶了。如果“代辦入駐”服務總能鉆空子,杯弓蛇影的消費者,還敢在APP上交易下單嗎?
明廚亮灶的食品安全,不能只是實體店的緊箍咒。網絡餐飲安全,就跟電商產品質量一樣,遲早是個社會性的“心病”。據報道,在一名代辦服務提供者的微信朋友圈,記者發現有些商家在入駐平臺后耍賴皮不付款,其商家信息和個人信息被直接公布在中介的朋友圈里,同時還貼心地配上一句話——“這個人無證經營,大家快去舉報他”。監管部門若能就此順藤摸瓜,真相估計就在眼皮子底下。而對“代辦入駐”的外賣(乃至平臺)罰以終身禁入,既是廣大消費者的呼聲,也是監管部門應有的手段。
半島網辣蛤蜊評論(
http://jr22wz.com/lagala/)原創作品,轉載請注明來源。 [編輯: 劉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