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王學義
眼下,雖然真正將網絡虛擬財產的民事爭議訴至法院的案例不多,但司法實務部門還是應當盡快著手研究,從法理角度給出意見。合同當然應當遵守,但假如只尊重用戶和服務商之間的服務合同,那些苦心經營賬號的用戶則難免感覺不公。 一則名為《為見證愛情情侶婚前公證淘寶賬號遭拒》的報道近日引發熱議。6月23日,司法部律公司召集江蘇省及南京市公證管理部門等相關專家,就網絡虛擬財產公證的相關理論和實踐問題進行了深入研討,為探索和推動網絡虛擬財產的法律保護梳理出了較為清晰的思想脈絡。(6月26日《法制日報》) 一個多少帶有娛樂八卦性質的報道,不僅在微信朋友圈刷屏,還進入了微博熱搜話題。更令人“意外”的是,它引起了司法部相關部門的重視,并組織公證、網絡和法律等各方專家進行研討。這絕非小題大做,而是一次良性互動,一系列動作都有現實背景。
一方面,隨著移動互聯網飛速發展,對很多人而言,淘寶賬號、游戲賬號、微信公眾號、虛擬貨幣和直播賬號等,不僅能滿足購物、娛樂需求,還可以帶來豐厚的收益。因此,很多人希望能將公證作為增進交易安全的法律手段。另一方面,《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總則》第127條提出,“法律對數據、網絡虛擬財產的保護有規定的,依照其規定”。雖然,至今尚缺少有關虛擬財產的專項立法,但民法總則的這一表述已向前邁出一步,給公證實踐和創新留下了寶貴空間。相關部門也希望能通過撬動“公證服務創新”這一杠桿,讓網絡參與各方既能保持創新發展活力,又能守規守法,進而打造互聯網發展的“中國規則”。
不過也要看到,目前虛擬財產方面仍面臨眾多問題。法學界觀點不一,在虛擬財產交易方面,也普遍存在歸屬關系錯綜復雜的問題,用戶與運營商之間、用戶之間,因虛擬財產權屬確認問題頻頻引發糾紛。比如,微信的《注冊協議》明確公眾號的所有權歸騰訊公司,用戶實際上僅有使用權。雖然微信出了一個遷移的規則,但“遷移”本身并不是一個法律名詞。按照協議規定,其所有權依然在服務商手中,要辦理繼承等公證難免會遇到較大困惑。
眼下,雖然真正將網絡虛擬財產的民事爭議訴至法院的案例不多,但司法實務部門還是應當盡快著手研究,從法理角度給出意見。合同當然應當遵守,但假如只尊重用戶和服務商之間的服務合同,那些苦心經營賬號的用戶則難免感覺不公。根本來說,還是需要進一步立法補位,如專家所言,“對數據和網絡虛擬財產如何進行保護,勢必將突破物理世界中的物權模式,有待立法進行探索。”
令人欣喜的是,6月26日上午中央深改組召開第三十六次會議,會議審議通過了《關于設立杭州互聯網法院的方案》,會議強調,要探索涉網案件訴訟規則,完善審理機制。這是司法主動適應互聯網發展大趨勢的一項重大制度創新,為維護網絡安全、化解涉網糾紛、促進互聯網和經濟社會深度融合等提供司法保障。顯然,這對完善虛擬財產保護也具有重大意義。
半島網辣蛤蜊評論(
http://jr22wz.com/lagala/)原創作品,轉載請注明來源。 [編輯: 劉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