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新社北京6月7日電 (記者 馬海燕)又是一年高考時,今年又有940萬考生走進考場,在未來兩到三天的考試中通過不同成績獲得通向不同大學的通行證。
這些出生在世紀之交的孩子們不會想到,這張通行證在40年前會顯得如此珍貴。
6月7日,2017年高考拉開大幕,北京人大附中考點外,學生揮舞“高考必勝”紅旗為考生加油。今年高考報名人數為940萬人。中新社記者 韓海丹 攝
今年是中國恢復高考40年。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教授涂光晉還記得自己參加高考的時間是1977年的冬天,報名時距離她26歲生日只差3個月,而當年高考的報名年齡上限就是26周歲。她還記得當年的高考題目是《我在這戰斗的一年里》,后來她因為這篇獲得北京市最高分的作文特意被從北大圖書館專業調到新聞專業。
那一年,和涂光晉一起走進考場的有570萬人,那一年的高考錄取率是4.8%。十年積攢的人才,經過公平的考試選拔后進入各級各類大學,成為日后中國現代化建設的中堅力量。如今,這一批人大多已退休,但提及高考依然歷歷在目,高考對他們而言的轉折意義要遠遠大過今天一路從小學順利到中學、再到大學的孩子們。
北京某上市公司副總王華經過了兩次高考進入北京科技大學。他上大學的年份是1992年。那一年和王華一起參加高考的有296萬人,最終錄取75萬,錄取率25%。雖然畢業時即面臨“不包分配”的就業改革,但也受益于這一改革,他得以留在北京,幾經輾轉,迎來了自己事業的高峰。如今已過不惑之年的王華仍感激高考。沒有高考,他可能會在老家種地或南下打工。
恢復高考后,為適應社會對人才的渴求,中國高等教育招生人數一直穩步增長,直至1999年迎來大規模擴招。當年全國普通高校招生160萬人,比1998年增加52萬人,增幅高達48%,錄取率首次突破50%。之后,中國高校連續10多年擴招,迎來了從“精英化”向“大眾化”的轉變。
教育部數據顯示,目前中國高等教育在校生規模3647萬人,學校數量2852所,中國已然成為高等教育大國。
6月7日,河南鄭州,全國高考河南省實驗中學考點,參加高考的考生和家長們。當日,2017年全國統一高考拉開序幕,報名考生共940萬人。中新社記者 王中舉 攝
今天的高考雖仍可用“千軍萬馬過獨木橋”來形容,但那指的是學生們上重點大學的難度。超過70%的錄取率讓今天上大學變得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容易,也讓“天之驕子”的光環消失得更快。
與此同時,今天的學生們對“高考改變命運”的體會也沒有前輩來得那么深刻。高考于他們而言,更像十八歲的成人禮。這一頭是規則繁多的“這不許那不讓”,而高考的那一頭則進入了一個家長、老師都相對放松的“自由世界”。即使不參加高考或高考失利,他們可以就業或者創業甚至待業,有條件的還可以去國外留學。
院校與學生之間也正在由“賣方市場”向“買方市場”轉換。40年前“有學就上”的時代一去不復返,學生們的選擇權更大。從考前填志愿到考后填志愿、再到分數、名次都清楚后再填志愿,從分批次錄取到多個平行志愿,學生的權益越來越受到保護。很多高分學生在考試成績出來后會輪番接到名校招生組電話,當然也有不如意的院校出現“零投檔”情況。
同時,高考也在各界的期許中不斷變革和完善。從“一考定終身”到自主招生,從“寒門再難生貴子”到高招錄取向貧困地區傾斜,從文理分科到文理不分科自己選擇擅長科目。新一輪高考改革提出“兩依據、一參考”,即招生學校依據統一高考和高中學業水平考試成績,參考綜合素質評價擇優錄取。
6月7日,2017年高考拉開帷幕,在北京市第八十中學考點外,一名老教師(前排中)和其他老師及學生家長與考生合影,為他們鼓勁。中新社記者 侯宇 攝
新高考改革大幕已經拉開。繼去年上海之后,今年浙江也迎來高考改革試點。中國教育在線總編陳志文認為,新高考為考生與學校提供了更多選擇權,考試模式的改變也帶動了錄取方式上的變化。浙江高考錄取將選報80個專業平行志愿,以專業為主的錄取方式,從另一個維度推動高校必須重視優勢學科專業的建設,否則將被考生與家長拋棄。
王華表示,一場以選拔性質為主的考試注定不能讓所有人都滿意,必定有人勝出,有人離開,關鍵是要建立起終身教育的通道,讓所有人都有上升途徑和空間,這才是緩解高考壓力的根本途徑。(完)
[編輯: 李敏娜]
相關專題:
回望高考4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