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毛建國
1月9日,多家媒體轉發了一段標題為“北京男子地鐵與人互罵:是不是賣早點的?別來北京!”的視頻,該視頻被不少網友質疑“地域歧視”。據媒體調查發現,視頻系炒作,炒架的兩個人身份均為演員。(1月11日《北京青年報》) 對于這樣的“地鐵炒作”,輿論毫無例外地都給予強烈譴責。譴責傳遞了社會正義,只是,輿論譴責能從根本上杜絕“地鐵炒作”嗎?
任何一種炒作都有利益動機,從本質上講都是一種市場行為。無論是林林總總的“地鐵炒作”,還是其他一些事件,都讓我們失望地看到,這個社會存著“投機者獲利”,而且為數不少,一顆老鼠屎壞了一鍋粥,更起到了“腐蝕效應”。這種反倫理反價值的現象戳中了社會痛點。
“接踵炫丑”的現象一再發生,甚至讓人懷疑是不是進入了審丑時代?這也說明社會糾偏機制的失靈。其復雜之處在于,既反映了道德建設的不足,也反映著市場機制的扭曲。美好社會是人之所愿,市場主體同樣從中受益。不妨拭目以待,那些愿意提供“丑人作怪”機會的市場主體,總有一天會反受其害。
半島網辣蛤蜊評論(
http://jr22wz.com/lagala/)原創作品,轉載請注明來源。 (來源:半島網-半島都市報) [編輯: 林永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