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羅志華
近日,有網友在微博上求助,稱想買一種名為注射用促皮質素(ACTH)的藥,以治療幼兒痙攣癥。今年6月1日國家藥價放開以前,這種藥的價格被控制在7.9元一支,是典型的廉價藥。然而,此藥近年來在全國各地都處于“買不到”的狀態,在黑市上已經飆升到3800元一盒的天價。但記者從廠家了解到,這種藥目前庫存超過5萬支,完全不能說緊缺。(9月21日《現代快報》) 在信息如此發達的當前,為何會出現大量庫存與“一藥難求”并存的現象?求藥的帖子滿天飛,而藥企的網站任何人都可以查閱,藥企的電話可隨時撥打,且藥企還專門開通了一條服務專線,“大量庫存”的信息應該可隨時獲得,在這樣的背景下,為何供求之間連起碼的信息溝通都難以建立?
信息不暢,首先與藥品流通的相關規則有關。從制度設計看,藥企不能直接與患者進行藥品交易,個人購藥,只能通過醫院和藥店。而醫院進藥,也需經過招投標等程序,不能隨心所欲地自行向藥企購藥。也就是說,在藥品供需之間,必然要經過關鍵的中間環節,即各級藥品代理商或經銷商。如此制度設計固然有其合理性,但也延長了信息鏈條,增加了信息梗阻。
信息不暢,還存在人為因素的可能。通過正常的渠道拿不到藥,但以3800元一盒的高價,卻能在網上找到“經銷商”,說明有人借信息不暢之機哄抬藥價,賺取黑心錢。且此前有患兒家屬致電藥企的專線,并按接線員的提示撥通業務員后,藥企內部的業務員也直接表示沒藥。
救命藥作為不常見但又少不得的藥品,極容易成為囤積居奇的目標。因此,對于廉價救命藥緊缺現象,僅靠調動生產積極性還遠遠不夠,若信息溝通不暢,即使生產出了足夠的藥品,也可能出現大量庫存與“一藥難求”并存的怪現象,必須搭建起廉價救命藥的交易平臺,及時準確地發布供求信息,方能借信息的力量破解廉價救命藥短缺難題。
半島網辣蛤蜊評論(
http://jr22wz.com/lagala/)原創作品,轉載請注明來源。 (來源:半島網-半島都市報) [編輯: 林永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