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楊朝清
來自巴蜀中學高三(1)班的劉楠楓,以704分的裸分成績成為2015年高考重慶文史類分數第一。由于北大與清華招生方爭搶劉楠楓,北大方面為表達誠意,執意派專車去接原本在成都游玩的劉楠楓回重慶。(6月24日《重慶晚報》) 每年高考結束,狀元們都會成為公眾注意力的焦點。高考狀元成了企業、商家、學校等各方追逐的對象,重獎事例屢見不鮮。高考狀元成為“香餑餑”的背后,既有人們對學習精英的樸素感情,也和浮躁、炒作等轉型時期不良的社會心態有關。高考狀元的身份符號和文化象征,以及由此帶來的種種利益,讓“狀元經濟”的虛火越燒越旺。對高考狀元的過度關注和消費,根源于一種勢利的價值觀和教育觀。
著名社會學家孫立平認為,勢利已經開始成為一種相當普遍的病癥,其作為一個行為模式最大的特征,就是愿意錦上添花不愿意雪中送炭,導致資源集中在那些擁有較多資源的人手中,而對一般民眾以及弱勢者冷漠甚至不屑。最令人擔憂的是,這在很大程度上已經成為一種社會偏好,即使在教育領域也難以幸免。
狀元們在高考的競賽場中“一舉成名天下知”,并不意味著他們今后一定會取得成功。說到底,“教育只是生活的過程,而不是將來生活的預備”。人生有多個競賽場,狀元們在高考中脫穎而出,并不意味著他們在其它領域一定會出類拔萃。
印度詩人泰戈爾曾說,“鳥兒一旦系上了黃金,就再也不能展翅高飛。”對高考狀元的過度關注和消費,不可避免會對他們的健康成長帶來消極影響。只有從根本上對勢利教育觀進行糾偏,高考狀元得到的重復性激勵和謬賞才會越來越少,愈演愈烈的“爭搶高考狀元”才會降溫。
半島網辣蛤蜊評論(
http://jr22wz.com/lagala/)原創作品,轉載請注明來源。 (來源:半島網-半島都市報) [編輯: 林永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