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楊朝清
7歲男童在廣東中山市古鎮鎮一水塘邊玩耍時,不幸掉入水塘溺水身亡。男童父母悲傷不已,將水塘所在的花木場及村委會告上法庭,請求連帶承擔人身損害賠償費和精神損害賠償金共計667014元。日前,中山市第二人民法院做出一審判決,原告男童父母因疏于監管,被判擔責九成。(5月28日《南方都市報》) 在風險社會,生命是如此脆弱,脆弱到一次不經意的外出,都可能改變人生軌跡。近年來,兒童溺亡悲劇層出不窮,一次又一次地提醒和警示我們:提高風險防范意識,為未成年人編織一道安全、周密的保護網,不能僅僅停留于“紙上談兵”,更要落實到家庭、學校和社會的各個層面。
誰都不愿意看到悲劇上演,人們的分歧在于如何防止悲劇再次發生。從情感角度說,喪子之痛讓人同情;然而,從法律角度來講,家長監護不力是造成孩子溺亡的主因。從東莞、廣州等地的經驗來看,兒童溺亡案件法院多判家長承擔主要責任甚至全部責任;據統計,大多數兒童溺亡事件發生的時候,家長并不在身邊。
“男童溺亡父母擔責”的制度初衷,在于強化家長的責任意識和主體意識。事實上,在不少發達國家,一旦監護人疏于監護兒童或者侵犯兒童的權利,就會被嚴懲——罰款、監禁,甚至剝奪監護資格。如美國法律規定,不得讓不滿12歲的兒童脫離監護獨處,否則“后果很嚴重”。
“男童溺亡父母擔責”看似冰冷無情,實質上卻是一種價值回歸。在法治中國建設不斷深化的當下,未成年人安全防護網絡的建構,既需要家長多一些責任與擔當,也需要學校、企業和公眾更多的參與和付出。只有減少安全防護的漏洞,避免讓孩子成為孤立無援的“野草莓”,讓孩子遠離危險地帶,兒童溺亡才會越來越少。
半島網辣蛤蜊評論(
http://jr22wz.com/lagala/)原創作品,轉載請注明來源。 (來源:半島網-半島都市報) [編輯: 劉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