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薛易 11月18日上午,溫州市區錦繡路與西山路十字路口裝上了“斑馬線智能護欄”,當紅燈亮起,欄桿自動降下,阻止行人橫穿馬路。當綠燈亮起,欄桿自動上升放行。在街頭設置這套裝置,目的就是為規范市民過馬路,遏制“中國式過馬路”。據悉,若效果不錯,今后將會在全市范圍內推廣。 自從有了“中國式過馬路”這一名詞之后,它就不可避免地成為一個熱詞。為了擺脫這一陋習,全國各個城市已進行了多種嘗試,此次溫州祭出的“斑馬線智能護欄”堪稱又一“神器”。我認為,這是在技術領域探索解決之道的一種有益嘗試。
對付“中國式過馬路”,以往采取最多的就是批判手段,有的地方還升級為罰款,但目前來看效果并不理想。整體來看,這些威懾和懲戒手段的落腳點都在提高違規成本上。根據趨利避害原則,這的確可以起到一定作用。但也要看到,媒體不可能總是聚焦于此,擁有執法權的民警也不可能隨時出現在每個闖紅燈的現場。所以,類似整治的效果注定會局限在一定程度之內。
溫州此次推出的“斑馬線智能護欄”,則是通過技術手段來嘗試解決“中國式過馬路”這一頑疾。應該承認,這種新設施的技術含量并不高,也不是靈丹妙藥。因為即便紅燈亮起,欄桿降下之時,不遵守交通規則的人還是能夠一鉆而過。但是,它還是可以攔下大部分不愿彎腰的人。可以說,它的功能大概相當于在紅綠燈之外,又加了一重紅綠燈,以一倒有形的欄桿,來進行規則式的提醒。我認為,相比于那些威懾與懲戒手段,這種欄桿更具有感召力,讓人更舒服一點,也容易培養一種規則意識。而這種規則意識的養成,才是對“中國式過馬路”的治本之策。
就目前來看,這種通過新技術手段來解決問題的嘗試,顯然還太少太少。在以往批判“中國式過馬路”這一陋習的同時,人們也曾提起,不該把板子都打在闖紅燈者身上。其中最突出的一點就是,在目前的信號燈設置上,當人行道上綠燈亮起時,馬路上的汽車則可以右轉。一旦車不讓人,行人就可能在紅燈亮起之前無法通過馬路。于是,就不得不闖紅燈。按說,在信號燈方設置上并非沒有解決辦法,但為什么卻很少有人在這方面下功夫?是認為沒必要、怕麻煩,還是現實條件受限?也建議相關部門將視野放寬一點,多看看其他地方的先進經驗。比如,武漢在今年1月份就開始啟用首條對角線型斑馬線。當紅燈閃亮、機動車停止時,路口所有斑馬線全部閃綠燈,行人既可以對穿馬路,也可以沿對角線斑馬線斜穿馬路。此時,所有機動車全部停駛,行人可以放心大膽地穿過斑馬線。目前,杭州、上海等城市也有此種斑馬線。這是一種有益的“跟風”,是從善如流的體現。
其實,無論“斑馬線智能護欄”也好,對角線型斑馬線也好,這些“神器”也許并不多么神奇,但都是可貴的嘗試。希望相關部門能夠多想想、多看看,不要開口閉口總是譴責行人,只想罰款,而不思其他解決方案,那其實也是一種懶政。
半島網辣蛤蜊評論(
http://jr22wz.com/lagala/)原創作品,轉載請注明來源。 (來源:半島網-城市信報) [編輯: 林永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