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汪昌蓮 商務部、發改委、衛計委、國家食藥監總局等6部門9月9日聯合發布《關于落實2014年度醫改重點任務提升藥品流通服務水平和效率工作的通知》,提出要采取多種方式推進醫藥分開,在公立醫院改革試點城市,探索由優質零售藥店承擔醫療機構門診藥房服務等多種形式的改革。(9月10日《新京報》) 在一些城市試行藥店承擔門診藥房服務,說直白點,就是醫生看病、藥店發藥,這顯然是醫藥分開的一種有效形式。一方面,省掉了醫院對藥品加價的環節,終結了醫院“以藥養醫”的積弊;另一方面,藥店在承擔門診藥房服務后,業務量將會大增,可以激勵藥店“薄利多銷”,藥品價格也將會進一步下降,在一定程度上緩解百姓用藥貴、看病貴的問題。
然而,讓藥店承擔門診藥房服務,對醫院和藥店均提出了更高的醫德要求。首先,門診醫生應開出“誠信處方”,保證自己開出的每一個處方,都是“對癥下藥”;同時,藥店應賣“良心藥”,保證自己賣出去的藥品“物美價廉”。問題是,上有政策下有對策。醫藥分開后,受利益驅使,不排除有的醫院或醫生,與藥店“勾肩搭背”的可能,雙方結成“利益共同體”,醫院或醫生負責開“大處方”甚至“賣處方”;而藥店負責賣“高價藥”,雙方利益共享。
因此,推行藥店承擔門診藥房服務,不能成為形式上的醫藥分開、實質上的醫藥“合伙”。換言之,實行醫藥分開,關鍵是要規避醫藥之間明“分家”暗“私通”。這也給相關監管環節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對醫生開處方環節的監管上,不妨借鑒東莞等地的做法,推行電腦監控“大處方”管理機制。比如,對所有醫生的處方進行電腦監控 ,開藥金額排在前5%的醫生,每張處方都要被分析,只要發現一張處方有問題,這個醫生就要“交代”為什么這樣用藥。
在對藥店售藥環節的監控上,首先應確定藥品政府指導價,并對基本藥品及價格進行公示,既滿足患者的知情權,又有利于群眾監督。同時,物價及藥監部門應對藥店售藥環節實行日常督查,發現違規加價行為,嚴厲查處。要順利推行醫藥分開制度,引導和鼓勵醫生通過技術吃飯,不僅需要政府大幅增加對醫療事業的投入,更需要有力的監管制度護航。
半島網辣蛤蜊評論(
http://jr22wz.com/lagala/)原創作品,轉載請注明來源。 (來源:半島網-半島都市報) [編輯: 林永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