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報記者 楊潤勤 通訊員 欒振興
6月29日,國務院食品安全委員會命名15個首批“國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其中包括濟南市、青島市、煙臺市、濰坊市、威海市。山東一下子拿到了“國家食安城”的三分之一,到底用了什么樣的“錦囊妙計”?
從源頭“天眼”到市場“倒逼” “一粒大豆、一塊生姜、一根大蔥、一個土豆,從下地到收獲都在‘天眼’的監控之中,農殘絕對不會超標。”日前,安丘市興安街道四海社區大近戈村的李娟“打保票”說。
“天眼”是什么?在該社區檢測室,黨總支書記程兆德說,“‘天眼’就是聯標準和聯數據。”每村選出一名農產品質量監測員,他們定期對村里果蔬種植情況開展品種普查和樣品抽取,樣品農殘檢測合格后,生成二維碼上傳市級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平臺,沒有這個二維碼,農產品不得進入市場。
濰坊農貿市場、超市里的農產品來自于四面八方,如果農殘高的農產品“混”進去怎么辦?
濰坊市食藥監局副局長王斌把記者帶到奎文區南下河市場。市場里人流如織,在一處菜攤前,市民李正義買了2斤黃瓜,拿到鼻子上聞聞,覺得有味兒。索性拿著黃瓜來到市場大門旁的市場管理監督辦公室進行快檢,十幾分鐘后就出來了結果。工作人員給他打了張單子,并告訴他農藥殘留不超標,可以放心吃了。
王斌說,“這就是倒逼!讓市場管市場。”濰坊率先在全國建立農產品快速檢測制度,在大型食品批發市場、農貿市場和超市開設116個快檢室。
青島與濰坊異曲同工的“倒逼”辦法是“登記表”和“保證金”。記者在李滄區批發市場看到,批發車輛進入市場時,先要“刷卡”確定身份,再填寫含有產品種類、重量、來源地、種植戶電話等諸多信息的表格。同時,青島率先試水,對115家批發和農貿市場主辦者收取質量保證金,以“契約自律”的形式對業戶合法合規經營定規立矩。為把“保證金”和“登記表”做實,青島參照國際最高標準進行檢測。在批發市場抽檢一次不合格的,一年內不得入市;兩次不合格的,三年不得入市;三次不合格的,終身禁入。
省食安辦主任、省食藥監局局長馬越男表示,源頭管控是創建“國家食安城”的重點,我省的辦法是一“關”二“推”三“追”。(見圖示)
“打鐵豆腐坊”里看“三小”轉身 威海的“打鐵豆腐”是當地的名吃,已有600多年的歷史。但在前些年的加工過程中,衛生差、設備差,原料不講究,差點“毀”了這個品牌。做了幾十年豆腐的加工戶楊立偉,曾因污水和噪音問題被監管部門罰款8000元,嚇得不敢做了。
“豆腐是百姓餐桌主打菜,一味地罰、關不是辦法。”威海市臨港區市場監督管理局稽查大隊隊長鄒敬一告訴記者,他們探索了一種小作坊集中作業、集中監管的新模式,將分散的豆腐小作坊集中到園區經營和管理,起名叫“打鐵豆腐工坊”。現在園區里已有生產經營業戶19家,日產豆腐及豆制品1.5萬公斤,每一豆腐上都有二維碼,掃一掃就能看到豆腐的原料來源、生產過程、生產戶,追溯起來很方便。這辦法很快在威海推廣,目前,威海70%的豆腐都產自四大豆腐園區,加工戶開心,群眾放心,一舉兩得。
煙臺對小作坊的管理是“鏈條式”,通過協會、合作社等方式,規范建設了芝麻糖、海參、豆腐、粉絲等六個專業村,協會、合作社在政府部門指導下,對小作坊生產加工場所進行全面改造升級,政府給予適當的財政補貼。同時,出臺一系列管理制度,實現原料采購、生產工藝、人員培訓、出廠檢驗、產品包裝“五統一”管理。
“三小”治理是創建“國家食安城”的難點。2015年,全省納入管理的食品小作坊、小餐飲和食品攤點有近18萬家,從業人員33萬多人。為讓“三小”轉身,我省制訂“三小”登記備案管理辦法、統一登記備案證明式樣,制訂“三小”日常檢查手冊,以保證登記備案和日常檢查工作的規范化、模塊化,今年6月《山東省食品小作坊小餐飲和食品攤點管理條例》實施,從政府和部門監督管理職責、管理模式和監管措施、從業者責任和行為規范等方面,對我省“三小”管理進行了規范,百姓的飲食安全得到進一步保障。
“食安面孔”到“山東舌尖”的安全感 “好米干飯把子肉”是濟南人的最愛,什么樣的把子肉才叫好?記者在濟南一家超意興連鎖快餐店里看到,一塊巴掌大的把子肉,飽蘸著濃郁的湯汁,鋪在顆顆瑩潤、潔白如雪的米飯上,十分誘人。該門店經理說,我們店多數的飯菜來自于總部中央廚房的集中配送,把子肉、炸雞蛋、四喜丸子等特色菜,都有專業化生產線和嚴格標準。
“不光超意興,還有山東凱瑞餐飲集團、山東金德利集團等,我們支持幫助餐飲單位建設中央廚房和配送體系,嚴格按照中央廚房“五統一”,統一原料、統一配方、統一加工、統一配送、統一品質,這樣以來,消費者吃得放心,企業效益好了,監管效果也有保證。”濟南市食藥監局局長李學忠說。
濟南對餐飲單位還有“監管絕活”。幾年前,濟南就推出了“尋找笑臉就餐”,評定為優秀等級的公示牌中伴有一個大大的綠色卡通“大笑”臉,良好等級的是黃色卡通“微笑”臉,而一般等級的是紅色卡通“平臉”,還把這些“臉”掛到了店門口。當時,在省城引起不小反響,特別是“平臉餐館”覺得“沒臉”,紛紛進行整改,消費者的餐飲環境得到明顯改善。“尋找笑臉就餐”成為消費者就餐前的安全選擇,也成為我省對餐飲單位監管的一幅“食安面孔”。
餐飲單位治理是創建“國家食安城”的節點。我省累計創建清潔廚房8.3萬家,實施“明廚亮灶”工程3.8萬家。
“從源頭到餐桌各式各樣的監管過程,是創建國家食品安全示范城的必須條件。”省食安辦主任、省食藥監局局長馬越男說,創建中全省各級已投入創建資金95.7億元,創城中5個創建市也都把食品安全工作列入全市經濟和社會發展綜合考核。創城不是為的一塊牌子、一張名片,而是讓“山東舌尖”多了一份安全感。
[編輯: 李敏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