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3年11月26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經濟欠發達的菏澤市調研,專門同菏澤市及縣區主要負責同志座談,共同探討扶貧開發和加快發展的良策。2008年5月,習近平視察山東指出,關注民生、重視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是我們黨搞革命、搞建設、搞改革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是黨的宗旨的根本要求,也是人民群眾過上更好生活的熱切期盼
◆山東牢記總書記囑托,把總書記牽掛的黃河灘區遷建這一民生工程作為脫貧攻堅的重點任務,出臺《山東省黃河灘區居民遷建規劃》,頂層設計,統籌施策,著力解決黃河灘區脫貧遷建難題,補齊社會保障短板,讓60多萬黃河灘區群眾受益
□ 本報記者 孫先凱 王召群
黃河灘區,是黃河擁抱大海之前,留給中華大地最后一個難題。
雄壯的母親河奔騰5464公里,滋養了752000平方千米土地,同時也出了好幾道世紀考題和世界難題:高沙、懸河、改道……黃河滔滔一路向東,進入山東段后從菏澤市東明縣始,自東營市墾利區終,黃河灘區總面積1702平方公里,涉及9個市、26個縣(市、區),居住人口60多萬人,他們頻受黃泛之苦,自然條件艱苦,基礎設施薄弱,發展能力受限。
60多萬人的民生大事,處在一個嶄新的時代坐標上。時光縱軸看,自大舜開始人類幾千年治河史艱苦卓絕而又碩果累累,“三年攢錢、三年墊臺、三年蓋房、三年還賬”,黃河灘區的這一狀況必須成為歷史;全國橫軸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蹄疾步穩,勝利就在眼前,黃河灘區就成為脫貧大棋局中必然重點考量的棋子。
省委書記劉家義強調,絕不能讓灘區群眾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程中掉隊。
這是對群眾的承諾,是干事創業的擔當,也是基于新發展理念和發展成果而應有的自信。
60萬灘區群眾盼安居
必須擔當的歷史使命 “堤西發大水,面少和得稀。”
這是山東花鼓戲的一句唱詞。在黃河灘區,花鼓戲的流行帶著令人心酸的歷史必然:一來洪水,很多人家就到鄰村甚至更遠的地方要飯,為了要得多點,還要編一段唱詞,唱一段花鼓。
1855年,黃河于河南蘭陽(今蘭考)銅瓦廂決口,經淮河入海的黃河,自此奪山東省內的大清河入海,黃河下游開始經受洪災之苦,一晃就是百年,成了世紀難題。
在黃河河槽和防汛大堤之間的灘區,既要發揮行洪、滯洪的作用,又要承載灘區群眾的生產生活。一旦洪水來襲,不僅淹沒莊稼,更毀壞房屋,給灘區群眾帶來滅頂之災。據統計,從1855年到1938年,黃河在山東行水83年,其中就有57年發生決溢災害,可謂三年兩決。這57年里,山東累計有966縣(次)受災。
黃河灘區的干部和群眾對于洪水記憶猶新。一位老人,一輩子蓋了七次房,筑臺建房仿佛就是為了準備下一次被沖毀,沖毀之后最大的動力便是再一次筑臺建房,以此輪回往復,難以逃脫這一輪回。在灘區,受了洪災就要出門唱戲要飯,敲鑼放鞭炮往往是洪水來了發出的求救信號,有人還專門買船用來救援……
受歷史、自然等多種因素影響,黃河灘區成為了社會民生發展的“洼地”。黃河灘區大部分群眾把全部積蓄用在了建房上,安居成為當地群眾最大的期盼。有些即使住進了新房,沒有產業支撐和穩定的收入來源,也很難脫貧。有些群眾雖然收入達到貧困線以上,但住房安全問題沒有解決,肯定也不能算脫貧。此外,灘區“行路難、澆地難、吃水難、上學難”等民生問題比較突出,公共服務設施水平有待進一步提升。
截至2015年底,灘區內有省定扶貧工作重點村82個,貧困人口4.3萬人,貧困發生率為7.2%,高于全省平均水平,涉及灘區遷建任務的17個縣,灘區群眾人均可支配收入不足山東省平均水平的一半。山東確定,兩年基本完成脫貧任務,確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黃河灘區脫貧有了新的歷史方位。
山東牢記習近平總書記的囑托,堅持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方略,黃河灘區作為全省較為集中連片的貧困地區,灘區脫貧成為山東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攻堅之戰。
同步邁入全面小康社會
必須打贏的攻堅之戰 “灘區的群眾太苦了!”
一位菏澤的干部,面對汛期黃河滔滔的洪水,看著星星點點分布著的村臺,猶如一座座孤島,曾經長跪不起,發出了這樣的感嘆。那時候汛期一到,干部所能做的就是撐著破木船,挨家挨戶救援;那時候,群眾所能做的就是攢錢,以土筑臺,期望以高度拼得過洪水。
這是歷史條件和發展階段的局限。這種局面不應該發生在今天。
放眼全國,兩個百年的目標清晰而篤定,新發展理念讓認識全面升級,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進程滾滾向前;縱觀山東,經濟總量邁過6.7萬億大關,新舊動能轉換激發新活力,發展來到了由大到強戰略性轉變的關鍵時期。
我們有了比以往更為有利的條件,也必將擁有前所未有的自信和擔當。
今年8月1日,《山東省黃河灘區居民遷建規劃》經國務院同意,由國家發改委正式印發。《規劃》制定了灘區外遷、就地就近筑村臺、筑堤保護、舊村臺改造提升、臨時撤離道路改造提升五種安置方式,灘區的脫貧遷建有了規劃,群眾的生活改善有了盼頭。
按照規劃,到2020年,我省計劃全面完成黃河灘區脫貧遷建各項任務,基本解決60.62萬灘區居民的防洪安全和安居問題。灘區居民生產生活條件明顯改善,享有便利可及的基本公共服務,收入水平明顯提高,灘區生態環境有效改善,形成灘區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長效機制。
位于黃河灘區的東明縣長興集鄉竹林新村,一座座二層小樓平地而起,周邊5個自然村5000多名村民陸續搬到這里。這個航空母艦級別的村臺建好后,高4米、占地800畝,能夠抵御黃河花園口每秒12370立方米流量的洪水。
曾經蓋過七次房子的村民劉永彩感慨萬千:“往后就是淹死、砸死也不蓋了。活了一輩子,就干了種地、蓋房兩件事,一輩子窮在房子上了。”
灘區脫貧遷建,并不是只“遷”或只“建”,而是一項統籌考慮搬遷安置、經濟發展、就業創業、生態建設等各方面的系統工作,要“緊緊扭住包括就業、教育、醫療、文化、住房在內的農村公共服務體系建設這個基本保障,編織一張兜住困難群眾基本生活的安全網,堅決守住底線。”確保“搬得出、穩得住、逐步能致富”。
黃河灘區脫貧遷建,是我省脫貧攻堅的一個縮影。
“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堅決打好扶貧開發攻堅戰,這是總書記的殷切期望。
“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山東的回答鏗鏘有力。2016年,全省現行標準下151.2萬農村貧困人口脫貧,脫貧攻堅年度戰役首戰告捷。按照計劃,山東確定,將在2018年完成脫貧任務。其中,2016—2017年兩年基本完成脫貧任務,第三年全部兜底完成,后兩年鞏固提升脫貧攻堅成果,確保全省同步邁入全面小康社會。
[編輯: 張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