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報記者 李子路 吳寶書
本報通訊員 王恩標
5個人捆在一起不讓風刮跑,工作服被樹枝刮成條,群眾敲鑼放鞭炮發求救信號,一巴掌拍死十幾只蚊子……在黃河灘區,這些汛期里發生的故事,稍上年紀的人都能講上幾段。
黃河汛期,干部群眾搶險救災。(資料圖片)
“老黃河”輕傷不下火線
1982年8月4日,東明高村水文站洪峰流量超過12000立方米每秒,匯流特別快,來勢兇猛,對堤防工程威脅巨大。不久,菏澤黃河灘區全部漫灘,形成刷槽淤灘、順堤行洪的局面。
黃河汛期,干部群眾搶險救災。(資料圖片)
原菏澤黃河河務局水政科科長蘇衍豪,當時任鄄城縣黃河修防段工程股副股長,直接參與了劉口險工的搶險工作。他在回憶文章里寫道,“雖然事情已經過去了30多年,但當時的情景仍然歷歷在目,真是驚心動魄、險象環生。”
蘇衍豪記得,當時洪水沖刷過程就像切豆腐塊一樣,坍塌十分嚴重。
鄄城修防段的工作人員全部投入搶險,還組織上千民工晝夜3班不停歇巡堤。河堤上下10千米內的柳樹、楊樹全部采伐一空,縣指揮部不得不從幾千米以外運送料物支援搶險。
黃河汛期,干部群眾搶險救災。(資料圖片)
連續的陰雨造成壩頂路面深陷2尺,只能靠人背肩扛運送物資。“大家沒有任何防雨工具,任憑風吹雨打,身上分不清水和泥,幾天幾夜沒有穿過干衣服。”蘇衍豪說。
輕傷不下火線。幾天下來,搶險人員僅有的工作服基本都已刮成了布條,鞋子也露出了腳趾,好多人手上起泡,沒有人不眼睛紅腫,沒有人不聲嘶力竭。蘇衍豪親眼看到有民工把幾根木頭送到堤防,癱倒在大堤上。
在2號壩搶護中,由于坍塌過快,有3名搶險隊員被裹挾著帶入滔滔急流中。現場搶險人員驚呆了,拼命往下游奔跑,直到人露出水面,大家才松了一口氣。休息1個小時后,落水職工又到了搶險第一線,重新抄起家伙抗洪。
蘇衍豪說:“幸虧當時有‘老黃河’們精湛的搶險技術和新招收青年職工的無畏拼搏,大堤才保了下來。”
為了呼救敲鑼放鞭炮
1996年8月,黃河花園口站連續出現兩次洪峰,菏澤211段壩岸出現險情271次。東明縣灘區在洪峰未到、黃河流量不到3000立方米每秒的情況下,就開始漫灘,很多灘區群眾來不及轉移,生產生活受到很大影響。
黃河汛期,干部群眾搶險救災。(資料圖片)
時任東明縣焦園鄉政府民政助理員的李少旺,當時在救災一線。村莊被大水圍困變成“孤島”,出入只能靠船。
水下的玉米稈經常纏住螺旋槳,有時候費了半天勁才能開幾十米。身為民政助理員,李少旺每次都開著船去村里轉移受災群眾。他回憶說:“那時候通訊條件差,老百姓如果需要轉移,有的放鞭炮,有的敲鑼打鼓,我們就循著聲音去找。”
黃河汛期,干部群眾搶險救災。(資料圖片)
大堤上是泥濘的土路,車開不動,救災人員就下車邊走邊跑。堤外群眾自發上大堤巡防,幾乎每隔1米多就有一人站崗。李少旺告訴記者:“秋季蚊子多,到了晚上,你一個巴掌拍下來,手上就有十幾只蚊子。”
提前訓練船員起作用
2003年秋天,黃河流域發生了近20年未曾有過的秋汛,歷時長、洪量大,整個抗洪過程在狂風暴雨中進行。
連續的陰雨天導致氣溫驟降。長興集鄉人大主席鄭趁印說:“剛開始救援時我還穿著短袖,過了一個星期,就開始穿軍大衣了。”夜間的黃河灘區,氣溫比白天低接近10攝氏度,不少搶險隊員救援災第二天就患上了感冒,但他們喝點姜湯、吃幾片感冒藥,就又投入戰斗。
黃河汛期,干部群眾搶險救災。(資料圖片)
村民張瑞杰參加過1998年長江抗洪搶險,這次救援他開著沖鋒舟多次進村救人。他記得,有一次晚上十點接到群眾求助,村里有人突發疾病需要送醫。張瑞杰馬上帶著人開船過去,把病人送到了醫院。
長興集鄉宣傳委員李少旺說:“對于這場大水,鄉里還是有所準備的,2003年春季就專門挑了5個人,訓練他們怎么開船,張瑞杰就是其中之一,沒想到真派上了用場。”
黃河汛期,干部群眾搶險救災。(資料圖片)
[編輯: 張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