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嘉賓 ■市人大代表、奉天惠購物廣場董事長胡兆啟
■市人大代表、青島銀河集團副總裁潘漫
■市政協委員、新市民之家主任陳明鈺
■市政協委員、青島銀海國際游艇俱樂部執行總監辛賢雷
核心提示 從去年開始,我市為了讓社區居民能夠享受到大醫院專家的診療服務,試點打造“醫療聯合體”(簡稱醫聯體)。市立醫院與城陽區人民醫院運作的醫聯體進展如何?它的存在給市民帶來哪些便利呢?近日,早報邀請市人大代表、奉天惠購物廣場董事長胡兆啟,市人大代表、青島銀河集團副總裁潘漫,市政協委員、新市民之家主任陳明鈺,市政協委員、青島銀海國際游艇俱樂部執行總監辛賢雷,展開了實地走訪。
代表委員走訪發現,醫聯體是個很好的嘗試,能夠破解醫療不均衡,讓更多的患者受益。
醫聯體方便市民就醫 昨天上午,代表委員來到城陽區人民醫院時,市立醫院派駐醫院的專家已經在各個科室坐診,比如,市立醫院肝膽外科主任醫師邢雪、皮膚科副主任李永喜等,正在為城陽區當地市民看病。家住城陽區的李先生掛的是邢雪的號,他說,原本是要乘長途車到市區找邢主任看病,現在邢主任直接到城陽區坐診,他看病更方便了。
“大專家下沉到社區,讓城陽區的市民受益了,他們不出家門就能享受到三甲醫院的診療服務。”市人大代表、奉天惠購物廣場董事長胡兆啟走訪時告訴記者,這種做法他以前沒有聽說過,的確是一個很好的嘗試。市政協委員、新市民之家主任陳明鈺認為,除了患者外,當地醫院的醫生也可以受益,能夠接受到新的醫療技術,提高自身的業務水平。
大專家在郊區坐診 醫聯體對于很多人來說,還是個新鮮事物,它是如何運作的呢?記者了解到,醫聯體建設是醫改重點工作之一,區域醫療聯合體,簡稱醫聯體,是將同一個區域內的醫療資源整合在一起,由一所三級醫院聯合若干所二級醫院和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組成,目的是引導患者分層次就醫,而非一味涌向三級甲等醫院。
市立醫院工作人員介紹,醫聯體工作是醫院響應我市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優化醫療資源配置,便民利民服務的重要舉措。市立醫院與城陽區人民醫院成立醫聯體至今已3個月。截至1月31日,第一批派駐專家圓滿完成派駐期的各項任務。雙方主要圍繞學科建設開展工作,整體推進有序,取得階段性成效,為醫聯體工作的深入開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本月起,市立醫院的第二批28位專家接力進駐,給當地居民送上高質量的醫療服務。
陳明鈺說,大專家能夠輪班坐診,很不容易,專家過著“雙城生活”,居住在市區,工作在城陽,對他們來說是個考驗。專家們披星戴月,往返奔波,每天在班車上的時間就有兩三個小時,節假日也是按時出診,幾乎每一個專家都生過病,但是沒有一個人因病耽誤工作,更沒有一個人退縮放棄,全部咬牙堅持在工作崗位上。有一名就診的老大娘對帶病堅持出診的專家說:“你們來了對我們老百姓來說是方便了,就是苦了你們自己了。”
3個月完成百臺手術 市立醫院與城陽區人民醫院打造的醫聯體成立后,取得了哪些成果呢?對于這個代表委員關心的話題,市立醫院相關負責人介紹,在3個月的派駐期間,專家們出診專家門診298次,接診病人逾9000人次;共完成手術100臺,全部為三四級手術,其中四級手術17臺,開展內科內鏡新技術2項,城陽區人民醫院手術數量和質量有了較大提升,其中9項手術為城陽人民醫院首次開展,填補醫院手術項目空白;參加重大復雜患者會診搶救5次。
比如,市立醫院駐城陽醫聯體專家孫淼成功開展一例左側顳頂功能區巨大腫瘤的切除術,填補了城陽區人民醫院在顯微手術技術方面和該功能區巨大腫瘤診治方面的空白。
三甲醫院定支援區域 根據最新的 《青島市加強區域醫療聯合體建設工作方案(試行)》,全市依據區域分別組建城區、郊區兩類醫聯體,依據管理模式探索建設緊密型、半緊密型和松散型三種形式醫聯體。
原則上城區醫聯體由駐區三級綜合(中醫)醫院按照醫院駐地行政區劃和就近輻射的原則牽頭組建,即青大附院面向市南區、市北區、嶗山區,四零一醫院面向市南區、李滄區,市立醫院面向市南區、市北區、嶗山區,市中心醫院面向市北區、李滄區,市海慈醫療集團面向市北區、李滄區,齊魯醫院面向市北區、嶗山區,市第八人民醫院面向李滄區、嶗山區,分別作為龍頭醫院,聯合區域內二級、一級醫療機構或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組建多種形式的醫聯體,逐步建成全覆蓋、片區化醫療服務格局。
市區三級甲等綜合醫院、中醫醫院 (含中西醫結合醫院)、專科醫院結合三級醫院對口支援縣級醫院,探索與各區市組建醫聯體,鼓勵中醫醫院、專科醫院跨區域縱向合作,引導綜合醫院按照規劃實施。即,青大附院面向萊西市、黃島區,市立醫院面向即墨市、城陽區,市中心醫院面向平度市、紅島經濟區,市海慈醫療集團面向膠州市,作為郊區醫聯體龍頭醫院的三級聯動醫院強化建設與管理。
希望更多專家坐診 市人大代表、青島銀河集團副總裁潘漫告訴記者,她在走訪中發現,這種緊密型的醫聯體的確是一種創新,使得更多患者受益。“這種方式,可以緩解醫療資源不均衡的現狀。”市政協委員、青島銀海國際游艇俱樂部執行總監辛賢雷認為,更多的大型醫院可以嘗試這個辦法,給更多的患者送去最新的診療技術。
代表委員還認為,我市的醫療不僅能夠走下去,更重要的還是要走出去,學習國內外先進的診療技術,提高我市的整體醫療水平。
[兩會圓桌]
加強“科技興醫” 胡兆啟:通過這幾天對醫療機構的走訪,我了解到,這幾年,我市的大醫院派出專家學習,不斷提高診療服務,市民能夠享受到更多的醫療服務,對患者來說是個利好消息。
陳明鈺:的確如此。我從報紙上看到,經常有島城的大醫院與國內或者國外的名醫院“結對子”,提升島城的醫療質量。
潘漫:我覺得,除此之外,我們應該加大醫療科技方面的投入,比如,遠程會診系統的實施,就方便了大醫院與社區門診的聯系,讓科技在提高醫療服務方面能夠發揮更大的作用。
辛賢雷:科技是個好東西,比如,青大附院、市口腔醫院等已經嘗試了3D打印技術在醫療方面的運用,希望能有更多的科技成果在醫療領域得到應用,讓市民的就醫環境得到大大改善。
[兩會直通車]
新建小區菜市場太少 早報開通“兩會直通車”欄目后,不少市民發送短信,反映生活中遇到的訴求。其中,家住臺柳路的張女士發短信稱,她所在的是新建小區,周邊缺乏農貿市場,給居民生活帶來不便。
張女士表示,她所在的小區位于臺柳路上,入住一年左右。“我剛入住的時候,發現周邊配套不是很全。尤其是周邊缺少大型的蔬菜市場,只有個別超市賣菜,但價格比較貴。”張女士說,希望有關部門能夠提前規劃,為新建小區配備菜市場,方便居民購買。
2009年,早報首次開通“兩會直通車”欄目,5年來每年都有許多市民向早報反映自己對城市發展方面的看法,提出許多有利于城市建設的好想法、好建議,早報“兩會直通車”的開通為市民反映這些意見、建議提供了良好途徑,由于互動性、參與性強,“兩會直通車”已經成為市民傳遞自己呼聲和期盼的渠道之一。許多市民的建議在新一年的政府工作中得以實現,市民生活中的難事和煩心事得到有效解決。
記者 王磊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