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半島網9月3日消息 日前,市立醫院(集團)東院神經外科收治了一位之前在上海、青島先后幾次手術未果的巨大顱內動靜脈畸形病人。年逾五旬的李女士多次腦梗、腦出血,手術難度極大,借助國內最先進的一體化復合雜交手術室,來自多學科的七位醫生連續手術9小時,終于成功拆除顱內“定時炸彈”。李女士現已康復出院,據悉,這是半島首例神經外科介入雜交手術。
遭遇顱內罕見巨大動靜脈瘤畸形
前幾天,家住萊陽、53歲的李舒(化名)女士突發腦出血,在當地無法手術的情況下,輾轉近10小時,已經昏迷的她,最終來到青島市市立醫院東院就診。
神經外科接診檢查發現,她的顱內有近40ml的出血量!之前,她已先后腦梗兩次,平時說話非常不清晰,也不能行走,在上海和我市幾家大型醫院確診為巨大顱內動靜脈畸形,并進行過兩次血管栓塞術。但是,術后仍有畸形血管殘留,且多次并發腦出血,日前來到市立醫院東院神經外科,以求進一步治療。
“顱內動靜脈畸形”是最為復雜的腦血管疾病,加之李女士的畸形血管體積巨大,且位于顱內功能區,使手術和治療變得“難上加難”。
利器善事,多學科直面“巨大腫瘤”
市立醫院東院神經外科主任李洛帶領團隊對病情充分評估認為:單純介入栓塞術,無法完全阻斷畸形血管團的血流,人為改變畸形血管團內的壓力分布,反而更易導致腦出血;而直接開顱手術,出血多,風險高。若將兩者協同互補,既能減少手術風險,又能徹底根治切除畸形血管團,是此類腦血管畸形的最佳治療方法。
市立醫院新近投入使用的一體化復合雜交手術室,擁有國內最先進的IGS730介入設備和雙熒光顯微鏡,醫生手術同時面對6個高清視頻畫面,后臺的技術人員可以根據醫生的需要,調出不同的血管功能成像,比如,原來的二維畫面,現在可以轉變為清晰的三維多角度成像;而AW4.7工作站軟件,擁有最先進的實時成像和手術計劃導航功能,不僅可以像3D動漫電影一樣將各層面的解剖、血管成像,通過多角度展示,可以幫助醫生們在術前規劃手術切口、大小和角度,實時同步介入導管位置和手術進程,還可以根據事先設定的程序,順利找到“罪犯”血管,極大提高手術精準度。
先進的儀器設備,讓技術精湛、手術經驗豐富的醫生們如虎添翼,神經外科、麻醉手術科、微創介入治療中心、脊柱外科的神經電生理小組等多學科專家匯聚,決心聯手“拆除”這一棘手的巨大血管畸形。
歷時9小時,我省首例介入“雜交”手術順利完成
20日一大早,多學科手術團隊邁出了這臺雜交復合手術的第一步。首先,東院神經外科介入團隊王厚中主任和李傳峰醫生,通過血管內栓塞技術,讓畸形血管團的體積,從最大徑11cm,悄無聲息地“縮小”了30%,這為后續的顯微手術切除,贏得了更大的操作空間;隨后,李洛主任帶領神經外科顯微技術團隊,進行開顱畸形血管切除,術中,醫生們多次通過血管造影,精準確定了畸形血管團主要和深部的供血動脈,以及切除后是否有畸形血管團的殘留等問題,確保在徹底切除的基礎上,盡可能保留正常血管和腦功能區。
心無旁騖,穩扎穩打,經過漫長的9小時,手術團隊憑借嫻熟的操作、多年積累的手術經驗,終于徹底切除了這個巨大的血管畸形,術中出血僅僅500ml。術后,經過5天康復,李女士已經可以與醫護人員及家人順暢交流,并下地行走。
瞄準國內技術前沿,再攀新高峰
“顱內動靜脈畸形”是一種先天性腦血管疾病,常以腦出血或癲癇起病,四周密密匝匝、縱橫交錯著腦血管網絡,手術中,既要精準切除畸形血管,又要保護正常的腦血管,難度極大。巨大血管畸形的切除,因此成為神經外科醫生幾個世紀以來孜孜以求,全力攻克的尖端技術。
市立醫院神經外科是青島市重點學科,早在上世紀九十年代后期,便在青島最早開展了腦血管病的介入治療,血管介入治療和顯微微創治療一直是主要技術特色,2017年進入“中國科技影響力”神經外科百強榜。
今年年初,市立醫院神經外科加入北京天壇醫院十三五重點課題“復雜性腦血管疾病復合手術新模式治療技術研究”,此次完成的半島首例介入雜交手術,達到國內領先水平。
通訊員 伊麗明 記者 孫貼靜
[編輯: 王春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