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正仁和紙匾(故宮博物院供圖)
養心殿內景(故宮博物院供圖)
大眾網濟南6月20日訊 養心殿,是清代八代帝王的起居之所。多年以來,養心殿都未完全對公眾開放,但盡管如此,這里仍是故宮的熱門展區。參觀養心殿,似是回到100多年前的大清王朝,不僅看得到當時皇帝治國理政的方式,還能走進皇帝的娛樂生活、宗教世界。7月3號,山東博物館“中正仁和——走進養心殿”即將開展,本次展覽為1:1原狀復原展覽,相信您可以在觀展過程中體會時空穿梭之感。
工作人員對文物情況進行記錄。(大眾網記者 張瑪睿 攝)
這次展出的各種陳設都是真的! 1:1復原其前殿、內飾 養心殿,位于故宮內廷乾清宮西側,始建于明代嘉靖年間。院落主體呈“工”字形結構。前殿面闊三間,進深三間,分明間、東暖閣、西暖閣三大部分。后殿寬五楹,房屋一間為一楹。正殿與后殿之間有一條穿堂相連接。院落兩側有東西配殿,為佛堂;院落的東面、西面有圍房與后殿相連,使得整個養心殿院落呈現一個半包圍形態結構。養心,取意于《孟子·盡心篇》:“養心莫善于寡欲”,提醒皇帝要善于控制自身的欲望,滋養美好的心性品德。
養心殿明代已有,在明代,養心殿是皇帝起居聽政之外閑居的宮殿,也是皇帝常常用膳的地方。直至清末,這里一直是清朝政務決策地,所有的關乎軍國大事的決策幾乎都是在此處產生并宣布于天下的。
6月12日,帶著對養心殿的種種好奇,在故宮博物院工作人員的指引下,記者推開了通向養心殿的院門。據介紹,由于“五年修繕計劃”,這扇大門于2015年關閉,故宮的游客們只能站在門外向里張望,試圖看到大清王朝皇帝們在這里的工作、生活軌跡。
工作人員進行文物點交,這是養心殿“走出”故宮博物院前的“最后一關”。(大眾網記者 張瑪睿 攝)
2016年至今,故宮博物院先后將養心殿“送”到北京首都博物館、香港文化博物館、南京博物院,一改曾經“對外開放,也不過是游客趴在玻璃上,墊著腳向里看”的展示方式,對養心殿進行原狀復原。
“各種陳設都是真的,1:1完全復原了其前殿、內飾。”故宮博物院宮廷部原狀陳列組副組長王彥說,觀眾走進展廳,就如同走進了養心殿。在王彥看來,這次養心殿“走出”紫禁城,“擺駕”山東博物館,帶給山東觀眾的,不僅僅是看到皇帝的日常工作形式,更能看到皇帝的生活。
養心殿外景 (故宮博物院供圖)
透過文物看大清王朝:每件文物背后都有一段故事 “養心殿記錄了那個時代中的大事件。”王彥望了一眼養心殿大門,鄭重地說道,“這次我們會展出多組有特點的文物,這些文物記錄了那個時代。”
王彥告訴記者,本次展覽展出的“中正仁和”匾,非常值得一看。其正是當時雍正帝御題的匾額。該橫匾木骨包錦邊框,屏心鑲錦邊,上書“中正仁和”四字,中鈐朱文“雍正御筆之寶”。“中正”、“仁”、“和”,這些概念在儒家經典中很常見,大意是要實行中庸之道、施行仁政、內外和衷。
養心殿造辦處的文物展示同樣亮點薈萃。據了解,造辦處全國各地的能工巧匠,有“造辦處六十一行”之稱。造辦處制器的類型、工藝、材質、造型、紋飾等體現了皇家的禮儀、審美等需求,也代表了當時中國傳統工藝美術的最高成就。這次展覽將展示出造辦處的運營方式、經典作品,“比如,這次我們會給觀眾展示造辦處制作的西洋鐘表的機芯,更直觀、更貼近。”王彥介紹。
悉數這次展出的文物大類時,王彥談到乾隆皇帝的書房三希堂,顯得格外激動。在王彥看來,看過三希堂的文物,會看到乾隆極高的文學修養,也可以了解乾隆設立三希堂的緣由。"三希"即"士希賢,賢希圣,圣希天",士人希望成為賢人,賢人希望成為圣人,圣人希望成為知天之人,也就是鼓勵自己不懈追求,勤奮自勉。“不僅會把《三希堂記》全貌展現,還有乾隆使用過的印章。”
站在養心殿前,聽著王彥對文物的介紹,記者對這次養心殿“擺駕”山東博物館之行的興趣更加濃郁。當天,記者有幸參與了故宮博物院文物點交過程,隨著一件件精美的文物躍然眼前,記者的思緒多次被拉回一百多年前的大清王朝,也對即將到來的展覽更多了一份期待。
目前,距離7月3日展覽開幕還有不到半個月的時間。為了讓您對養心殿有更多的了解,在未來幾天,大眾網將推出三篇報道——走進東暖閣,講述垂簾聽政和明窗開筆的故事;走進三希堂,深入了解乾隆帝的文學造詣;走進皇帝的佛堂,從宗教信仰看皇帝的精神世界。(大眾網-山東24小時客戶端 記者 張瑪睿)
[編輯: 張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