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第一页屁屁影院,国产一卡三卡四卡无卡精品,欧美 在线 成 人怡红院,高清一区二区

濰坊風箏產量占全世界80% 有村莊一年扎9000萬只

2018-06-21 09:35   來源: 山東商報 手機看新聞 半島網 半島都市報

小字體大字體

?  原標題:濰坊風箏產量占全世界80% 有村莊一年扎9000萬只

  第一村成名記

  

濰坊風箏總產量占到全世界的80%以上,產業從業人員已經達到6萬多人



  

王永訓在制作濰坊風箏代表作龍頭蜈蚣風箏



  同許多其它位于濰河岸邊的小村莊一樣,王家莊子并不起眼。它既沒有獨特的區位優勢,也沒有卓越的自然風光。然而在濰坊,沒有人不知道它的名字。

  “世界風箏都在濰坊,風箏生產基地在王家莊子”,多年以前,王家莊子便確立了自己在行業內的地位:年風箏生產能力達9000萬只,年產值逾2.6億元,占濰坊風箏總銷量70%以上,年銷量居全國首位,被稱作“中國風箏第一村”。

  文/圖記者高玲

  產值2.6億!小村莊一年扎了9000萬只風箏

  同許多其它位于濰河岸邊的小村莊一樣,王家莊子并不起眼。它既沒有獨特的區位優勢,也沒有卓越的自然風光。然而在濰坊,沒有人不知道它的名字。

  “世界風箏都在濰坊,風箏生產基地在王家莊子”,多年以前,王家莊子便確立了自己在行業內的地位。

  王家莊子社區共轄4個村,總人口4650人。王家莊子風箏制造歷史悠久,目前轄區里大大小小的風箏扎制廠家上百個,其中規模生產廠家近90家,村里半數以上的人都從事著與風箏有關的工作。

  據村里老人們說,盡管風箏制作在當地有著久遠的歷史,但是真正形成產業也是近三十年的事情。1984年,首屆國際風箏會在濰坊舉辦,這為濰坊風箏產業的騰飛插上了翅膀,王家莊子的風箏制作也開始走上快速發展的道路。

  如今,王家莊子年風箏生產能力達9000萬只,年產值逾2.6億元,占濰坊風箏總銷量70%以上,銷量居全國首位,被稱作“中國風箏第一村”。

  走在村里,每隔幾十米就有一家風箏生產工廠或者制造作坊,大大小小的街道上鮮見村民。正接孫子放學回家的孫大爺告訴記者,村里有勞動能力的人基本上都在廠子里做風箏,除了接送孫子上學、放學外,其他時間他也去村里的一家風箏廠打工賺錢。

  在一家風箏廠里,記者看到工人們正低頭忙碌著,有的負責扎制,有的負責縫紉,有的負責整理,一只只五顏六色的風箏從他們的手中制作出來。負責人孫月梅一邊發貨一邊對記者說道:“基本上每天都有來自全國各地的訂單,最多的時候一天發貨量達到十萬個,少的時候也有幾千個。”

  坊子工業發展區王四村黨支部書記王傳貴在采訪中介紹,王家莊子村的風箏年產量已經從8000萬只增長到了9000萬只,2017年全村風箏的總產值達到了2.6億元。“如今的王家莊子村已經從單一的風箏加工,發展成為集各類風箏配件加工、銷售為一體的全產業鏈模式,也就說王家莊子風箏已經形成了產業基地。”

  從業者逾6萬人!風箏企業從20家增至400多家

  除了風箏扎制,王家莊子的風箏產業逐漸完善。“從風箏到風箏輪、風箏線,風箏上面小小的五金件,整個風箏鏈條我們王家莊子全部能夠生產了,也就說我們王家莊子風箏已經形成了產業基地。”村黨支部書記王傳貴介紹說,如今的王家莊子村已經從單一的風箏加工,發展成為集各類風箏配件加工、銷售為一體的全產業鏈模式。

  “風箏產業的發展,給村里及周邊當地的老百姓都帶來了實惠。”有村民告訴記者,由于風箏產業鏈鏈條眾多,而且這個行業技術要求比較低,對勞動力要求簡單,男女老少均可操作。“在我們村基本上沒有閑著的勞動力,可以說風箏產業已經把整個村都充分地利用起來了。”

  “周圍村民不用出門就能有活干,有錢賺,帶動了創業就業,也為當地老百姓增加了收入。”王傳貴介紹,在他們這個村里,五六十歲的老年人依舊可以進廠子,干些力所能及的工作,每月可以拿到2000多塊錢的收入。

  此外,隨著風箏產業的壯大,近幾年當地依托這一優勢發展起了鄉村旅游采摘。“我們現在農業項目發展得也很好,我們草莓采摘了,以后我們想著發展櫻桃這一塊,希望通過我們風箏產業的帶動,把農業觀光、農產品采摘項目發展起來。”王傳貴介紹說,王家莊子村的風箏放飛場已經建設完成,草莓采摘大棚也已經開始營業。“下一步將建設鄉村游樂中心,讓游客們來了能有的吃、有的玩、有的樂。”

  王家莊子的發展是濰坊風箏產業的代表和縮影。據了解,在濰坊,風箏產業的從業人員已經達到6萬多人,風箏生產企業也由第一屆風箏會時的20家左右發展到現在的400多家。有統計顯示,如今濰坊風箏的總產量占到全世界的80%以上。

  產業新氣象:不再局限傳統搞起創新

  在今年的國際風箏節上,王永訓特意制作了一只全長70米、橫幅長8米的龍頭蜈蚣風箏,“這只風箏還采用了聲、光、電的高科技,放飛到空中后,會噴煙吐霧。”王永訓介紹道。

  從17歲開始扎制風箏的王永訓是個風箏迷。“一天不摸渾身難受,這么多年就是喜歡風箏。”在王永訓看來,做風箏有別于其他活計,他告訴記者:“一個龍頭要用幾百根竹篾,一只金魚風箏做半個月,這些活,心浮氣躁的做不了。”風箏屬于民間藝術,技藝靠傳承,要做到經常性的工藝創新很難,但是模仿卻很快。為推陳出新,學過機械設計的王永訓在風箏上加入了一些動態,只要他的風箏飛上天,蝴蝶的眼睛、蟹子的腳、龍頭的嘴巴和舌頭,都會靈活變動,有的還加上了鳴哨、LED燈。“現在店里有1000多種花色,花樣上從個人收藏品到文化風箏,種類越來越多。”

  “白天沒時間,通常都會在晚上琢磨扎風箏。”如今,王永訓已成為業內首屈一指的風箏大師,作為中國風箏協會副主席、濰坊風箏協會會長,他每天的工作日程都安排的滿滿的,即便如此,王永訓也舍不得放下風箏。如今,王永訓經常帶著隊伍參加國內外風箏比賽,從設計到制作,他都親自參與。“說到底就是熱愛這東西。”

  在王永訓看來,做風箏的手藝人,有別于其他活計,因為做風箏,需要極大的耐性和氣性。他說:“一個龍頭要用幾百根竹篾,一只金魚風箏做半個月,這些活,心浮氣躁的做不了。”風箏的最大特點是能不能飛好,所以只要將風箏拿在手里一看、一放,高下立見。

  如今他創辦的天成風箏公司,已有員工100余人,一百多個風箏品種,產品遠銷至歐洲、美洲、澳洲及東南亞等許多國家和地區,并多次應邀到亞洲、歐洲、美洲等一些國家參加風箏比賽及風箏邀請賽。“風箏就像我的生命一樣,我畢生的夢想就是讓濰坊風箏在藍天白云下越飛越高,越飛越遠。”王永訓在采訪中如是說道。

  轉自大眾網 [編輯: 張珍珍]

半島客戶端

相關閱讀

濰坊 風箏

?

熱門推薦

房產 | 旅游 |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