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半島全媒體記者 孫曉琳
4月27日晚,中國人民銀行、中國銀行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國家外匯管理局四部委聯合發布《關于規范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資管新規)。距離上次公開征求意見已有五個月的時間,業內期盼許久的資管新規終于正式落地。熟悉的周五,升級的配方,資管新規中有哪些“新料”,又將產生什么影響呢?
不得承諾保本保收益
資管新規中最顯眼的莫過于“打破剛性兌付”。以往投資者購買銀行理財或者投資其他金融產品,或許會聽到“到期一定達到百分之多少的收益”這樣的說法。資管新規發布后,若是聽到機構宣傳說自家理財產品保本保收益,《意見》中明確規定,可以向央行和金融監督管理部門消費者權益保護機構投訴舉報。
理財分析師劉銀平分析,實際上,之所以目前理財產品的收益達標比這么高,就是歸因于銀行的剛性兌付。但是今后這種現象將不會存在,銀行不得承諾保本保息,要嚴格執行“賣者盡責、買者自負”,產品虧了投資者要自己承擔損失。
《意見》還明確提出:禁止資金池,防范影子銀行風險和流動性風險。抑制通道業務。要求實行穿透式監管,對于多層嵌套資產管理產品,向上識別產品的最終投資者,向下識別產品的底層資產。這也意味著封閉式理財產品的平均期限將繼續拉長。資管新規實施之后,意味著3個月以內封閉式理財將徹底停售。
過渡期延至2020年底
《意見》自發布之日起施行,但設置了意見發布之日起至2020年底的過渡期。這比征求意見稿的時間延長了一年半。過渡期內,金融機構發行新產品應當符合本意見的規定;對存量產品則要求有序壓縮遞減,防止過渡期結束時出現斷崖效應。
紫馬財行CEO唐學慶認為,過渡期從2019年6月底修改至2020年底,這應該是資管新規最令市場關心的變化之一。征求意見稿發布以來,各金融機構和部分互聯網金融平臺積極整改了相關業務,過渡到2020年底的改變超出此前市場預期,給了市場各類機構更長的反應時間,有助于市場平穩過渡,體現了監管審慎的態度。
理財嘗試大額存單
保本理財逐漸退出市場后,很多熱衷于銀行穩健型理財產品的投資者可能會犯愁,以后應該買什么呢?從最近市場來看,銀行似乎找到了替代保本理財的產品,那就是結構性存款和大額存單。
近期記者調查青島市場了解到,各大銀行都相繼調整了大額存單的利率,有的甚至在基準利率的基礎上上浮52%。大額存單的起存門檻通常是20萬元,有一年期、三年期、五年期等。一位國有銀行的理財經理于女士告訴記者,大額存單利率上浮50%以上,算一下,跟買保本型理財收益差不多了。
此外,銀行也在研究凈值型理財產品。目前國有銀行、股份制銀行發行的凈值化產品相對較多,投資者可以先嘗試一下這類產品。不過,無論購買哪種產品,投資者都應該做好“自負盈虧”的心理準備,畢竟資管新規發布后,金融機構已經沒有為虧損買單的責任了。
私募基金投資門檻提高
資管新規中對私募基金合格投資者門檻再增新要求,在征求意見稿“家庭金融資產不低于500萬元,或者近3年本人年均收入不低于40萬元;法人單位最近1年末凈資產不低于1000萬元”的基礎上,新設“家庭金融凈資產不低于300萬元”要求。
這次正式下發的資管新規,將投資門檻再提高,私募基金的業務量和業務模式將進一步受限。此外,《意見》還規定,資產管理業務屬于特許經營行業,必須納入金融監管。這也意味著,過去銀行理財等資管產品對接部分未受監管許可的互聯網金融公司、投資顧問公司發行的私募產品的模式也將不被允許。
但《意見》也對私募基金的業務模式開了口子,即以合格受托機構和投資顧問的身份與其他資管產品開展業務合作的,在規定范圍內這一模式允許存在。
[編輯: 劉曉明]
版權稿件,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授權不得轉載,違者將依法追究責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