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位于藍色硅谷的青島海洋科學與技術國家實驗室。宋新華 攝
1月13日—14日,青島海洋科學與技術國家實驗室(簡稱“海洋國家實驗室”)成功舉辦2017年學術年會。本次年會采用特邀報告、主題報告、專題報告、青年學者報告、墻報交流等多種形式,集中展示了海洋國家實驗室優秀科研成果,同時發布了《全球海洋科技創新指數報告(2017)》,《報告》顯示中國海洋科技發展迅速,已由世界第三梯隊成功躍升至第二梯隊。
智享海洋科學饕餮盛宴 年會共舉辦報告157場,其中特邀報告6場。特邀報告由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科學院院士朱日祥,美國夏威夷大學教授王斌,百度集團副總裁王海峰,南方科技大學教授、加拿大科學院及工程院院士王泉,中國海洋大學教授、中國工程院院士包振民,中國科學院地球環境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科學院院士安芷生擔任主講人,分別做了《大洋鉆探—回顧與展望》《Earth system mod-eling and prediction: aMonsoon perspective》《人工智能的機遇與挑戰》《新型智能材料進行海洋能量收集研究》《認知海洋,藍色解碼》《三極變化對全球與區域的影響:過去、現在和未來》6場學術報告,集中展現了海洋前沿成果和優秀科研力量,提出了海洋科研領域的新現象、新機理,為加速學術融合提供了新見解、新途徑,為解決全球性問題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法。
年會匯集了 13場科研創新單元主任報告。功能實驗室主任、聯合實驗室主任及海外研究中心主任分別就研究動態、最新成果、發展規劃做了主題報告,全面介紹了海洋國家實驗室在體制機制、科學任務、科研產出等方面的突破性成果。此外,共舉辦專題報告116場、青年學者報告22場,展示墻報209份,評選出“優秀青年學者報告獎”6項,“優秀墻報獎”6項,激發了青年科學家努力探索、敢于嘗試的創新熱情,為開展原創性研究奠定了基礎。豐富多彩的內容,耳目一新的形式,在海洋科學的饕餮盛宴中,海洋科技創新的靈感不斷迸發,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相繼涌現。
發布新型臺風預報模式 區域海洋動力學與數值模擬功能實驗室主任喬方利發布了新型臺風預報模式,在湍流這一國際難題上取得了新突破。他指出,波浪破碎產生的飛沫可大幅度增加海氣之間的熱量通量,使得預報的臺風變強;而波浪產生的湍流混合及降雨過程則可減少海氣熱通量,使得預報的臺風變弱。這些物理過程共同作用可大幅減少臺風強度的預報偏差。基于上述理論,喬方利團隊發展了一套適用于臺風科學研究與實際預報的中尺度區域海氣耦合模式,顯著提高了臺風強度的預報水平。該研究結果為提高臺風強度預報奠定了堅實科學基礎,對臺風預報以及海洋減災防災具有重要應用價值,為世界海洋減災防災貢獻了最新中國方案。
新華社海洋事業部主任牛曉民發布了《全球海洋科技創新指數報告(2017)》。《報告》主要包括指數評價結果、中國評價分析、分項指數分析等,基于創新投入、創新產出、創新應用及創新環境四個維度,對全球25個樣本國家的海洋科技創新情況進行指數評價。結果顯示,2017年位居全球海洋科技創新指數前十位的國家分別是:美國、德國、日本、法國、挪威、中國、韓國、英國、澳大利亞、荷蘭。 《報告》指出,中國海洋科技創新指數達到67.3,已由第三梯隊成功躍升至第二梯隊,未來中國將持續保持增長態勢,并逐步向第一梯隊靠攏,為全球海洋經濟與海洋科技的發展注入新活力。 《報告》由海洋國家實驗室與新華(青島)國際海洋資訊中心聯合編制。
科研建設取得跨越式發展 海洋國家實驗室理事長陳宜瑜介紹了海洋國家實驗室的學術成就和未來展望。他指出,在科技部、發改委、農業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和山東省、青島市政府的支持推動下,海洋國家實驗室科研建設取得了跨越式發展,劉延東副總理視察并指導實驗室建設,海外聯合研究中心、智能超算與大數據聯合實驗室建設相繼啟動,大洋鉆探取得重要進展……海洋國家實驗室步入快速發展新時期。下一步,海洋國家實驗室將按照中央建設部署要求,圍繞國家強國目標,進一步完善“核心+網絡”的戰略部署,探討引領未來發展的新途徑,帶動國家科技力量的優化布局和自主創新能力躍升,積極推動國家海洋事業發展,為建設海洋強國奏響華彩樂章。
海洋國家實驗室主任吳立新對 2017年工作進展作了總結報告。此次年會作為海洋國家實驗室舉辦的第三次學術年會,是對該階段學術成果的集中展示和成功檢閱。年會的成功舉辦,集中展示了海洋國家實驗室最優秀的科研成果,彰顯了海洋國家實驗室雄厚的科研實力,展現了海洋國家實驗室的強大凝聚力和號召力。作為中國首個獲批試點運行的國家實驗室,海洋國家實驗室將繼續匯聚全球科技優勢單元,圍繞“海洋強國”、“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積極開展前沿引領性、戰略性、基礎性、顛覆性科技創新,聚焦重大科學目標和任務,努力成為代表國家水平的海洋戰略科技力量,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繪就宏偉藍圖。
青島晚報/掌上青島/青網 記者 王偉
[編輯: 劉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