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第一页屁屁影院,国产一卡三卡四卡无卡精品,欧美 在线 成 人怡红院,高清一区二区

傳統婚戀觀念"鐵板"松動 不少人主動選擇單身

2017-11-08 07:22   來源: 半島網-半島都市報 手機看新聞 半島網 半島都市報

小字體大字體

?  

海泊河相親角,兩位家長在交換孩子信息。



  父母的“在場”

  最近幾年,安美英每到周末就去相親角為女兒找對象,周六去海泊河公園、周日去匯泉廣場。“女兒想找能對上眼、談得來的,我沒法給她拿主意,只是給她牽牽線。”

  匯集了幾百上千條單身男女信息的各個相親角里幾乎沒有年輕人的身影,父母代替子女相親是相親角常態,每一個貿然“闖入”的年輕人會很快成為被包圍、追問的對象。

  安美英說,年輕人不想到相親角來、甚至不想接受相親,是因為不愿被審視。“女孩來了,家長看著模樣、身材都挺好,就開始審了,像查戶口一樣,從幼兒園往上審,一直審到大學畢業、工作,一般人受不了,家長問得太多。”在她看來,很多家長的條件太過苛刻,“有的家長要求女方也要有獨立婚房,有的家長一聽對方家長不是事業單位的、沒有穩定退休金,扭頭就走。”

  實際上,不只是在相親角,在所有“中國式相親”里,父母始終“在場”。從源頭開始,父母催婚是很多年輕人走上相親之路的緣由,不少相親也是父母為子女安排的,任何相親對象最終都要過父母這關才能走進婚姻殿堂。

  “成家立業”四個字寄托著中國人對人生的樸素理想。復旦大學歷史學系副教授孫沛東曾對上海相親角進行了為期10個月的田野調查,出版學術著作《誰來娶我的女兒:上海相親角與“白發相親”》。

  她認為,在城市化急劇變遷的時代里,單身者尤其是女性獲得了經濟、知識以及各項社會權利,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卻日漸疏離。社會并不徹底地寬容。“在以婚姻為本位的社會里,婚姻制度被認為是社會管理中最穩定的一種制度,夫妻之間的雙邊壟斷占有被認為是所有關系中最可靠的關系,因此,婚姻被視為所有人最終應然的歸宿。”

  學業一結束、事業一開啟,父母催婚緊接著就來了,女孩會被催得更緊。當子女不愿主動行動時,父母便代為“上陣”。但是由于觀念差異,成功率并不高。“咱愿意孩子不愿意,孩子愿意咱不愿意。”安美英認為,為子女找對象,女孩的媽媽是站在丈母娘看女婿的角度上,男孩的媽媽是站在婆婆看媳婦的角度上。“咱喜歡本本分分老老實實的,孩子喜歡漂亮的、有感覺的。”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傳統早已被丟在了歷史里。在安美英看來,父母在子女找對象這件事上并沒有掌控的權力,他們表現出越來越多的抗爭,代替子女相親其實是出于無奈。“現在的孩子工作太忙,下了班也不出去社交,怎么談朋友?找朋友介紹的她都不一定見,相親角她怎么可能來?”

  相親進程曲折,父母與子女之間逐漸形成了一場拉鋸戰。由于對父母為自己找來的相親對象頻頻不滿意,子女們拒絕再見面,但父母不愿輕易放棄。“也有很多找著的,要不來相親角干嗎,有一線希望也來,就是‘靠’啊。”

  安美英有時是瞞著女兒偷偷來相親角的,“要看她臉色,趁她高興的時候跟她說一說。”她不敢把女兒催得太緊,怕激起逆反心理。“你給她施加的壓力大了,她就說我到街上隨便抓一個就能結,想結有的是。”她覺得幫孩子找對象很累,孩子累,她自己也累。“孩子就想找個喜歡的,老碰壁她也不開心,我們理解。做父母的和他們眼光不一樣,想法不同,真是浪費時間。”

  當單身成為主動選擇

  如果想找一個結婚對象,相親無疑是一種高效途徑,江文濤和胡玉都這樣認為。父母、紅娘安排的相親,江文濤基本每場不落,“我的生活比較單調,相親也是多認識人、增加樂趣的方式。”起初接連幾次相親失敗把他打擊住了,他不再對相親持過高的期望。隨著相親次數越來越多,他一度感到疲憊、麻木,但又希冀著“說不定下一個就是她了”,直到柳暗花明,遇到喜歡的女孩。

  胡玉生活圈狹窄,結識和交往異性的機會并不多,所以對父母和朋友為她安排的相親并不排斥,有時也會主動提醒身邊朋友幫自己留意合適的人選。她沒有過分的“浪漫主義”,心知肚明“在這個世界上,人與人之間相遇的概率挺低的,相親其實也是一種相遇啊,不必對它抱有成見。”

  但拒絕相親的人也不在少數。“相親的唯一作用就是見到相親對象的一剎那,你就知道自己在介紹人眼里是什么貨色。”在“知乎”上,有網友如是說。也有網友認為相親不過是為了解決對婚姻的迫切需求,“強扭的瓜不甜,但是解渴。”

  孫沛東在對上海相親角的研究中發現,“擇偶市場化的出現已經是事實,戀愛也正在成為一種經濟。社會上不斷涌現的諸如8分鐘約會、單身俱樂部、萬人相親大會等各種形式的、與愛有關的活動,以及數以百計交友網站如火如荼地發展,都是戀愛經濟化的具體體現。與此同時,游離于婚姻之外的“剩男剩女”依然面對著圍觀、非議,甚至歧視。“在繁華似錦的都市中,他們難以找尋屬于自己的愛情。”

  事實上,單身正成為一些年輕人的主動選擇。

  民政部日前公布的統計數據表明,我國正在經歷第四個單身潮,2014年之后結婚率持續下降,全國上下大的性別比例失衡較大,單身人口接近2億,尤其是女性,主動單身的明顯增多。

  一個互聯網平臺基于3萬用戶對2017年中國人婚戀觀念做了調查,報告顯示,選擇“戀愛結婚生子每一步都要走”的人占據57.6%,單身族、不婚族、被婚族(因客觀原因被動結婚)占據9.2%,超過三成人選擇“走一步看一步”,屬于搖擺不定派。由此可見,隨著婚戀價值觀日趨多元化,傳統的婚戀觀念依然占據主流,但這塊“鐵板”已然松動。

  ▇多面相親角

  被放大的焦慮和被疏解的孤獨


  在青島,相親角多是民間自發產生,有父母為了給子女找對象四處打聽到很多資源,私底下被其他父母問得越來越多,索性收集更多單身男女資源,在固定時間、固定地點把信息向家長開放,帶有互助性質。但是考慮到紙張和人力的成本,近幾年,部分相親角開始收費,比如交5元信息卡片掛3個月。一位七十多歲的老人說,青島最早的相親角在匯泉廣場,已經有十幾年的歷史。

  父母是相親角絕對的主角,他們對子女婚戀的焦慮以非常具體的形式存在著。一個人的基本面貌被濃縮在一張張表格上,懸掛、張貼出來,等待著眾人“檢閱”。通過閱讀這些表格,前來為子女尋找結婚對象的父母會發現,二十四五歲的年輕人已經開始征婚了,這將加劇其他父母的恐慌。而幾百個上千個單身男女的信息被集中展示、比較,本身就是對婚戀焦慮的放大。

  然而,在焦慮被放大的同時,父母也在這里得到了“意外收獲”。相親角里的很多父母背負著犧牲自我生活為子女征婚卻不被子女理解的孤獨,當同病相憐的父母聚在一起、互相交流,這種孤獨暫時得到了疏解。一位媽媽通過相親角為女兒牽線成功了,女兒結婚后,她還是頻繁地到相親角里來。“以前在這里和一些家長交流孩子找對象的事,互相開導,慢慢地也開始聊別的,就成了朋友了,在家沒事就想回來看看,再找人聊聊天。”

  復旦大學歷史學系副教授孫沛東在針對上海相親角的研究中發現,父母在相親角為子女尋找合適的結婚對象,把相親角變成“欲望”“實力”和“市場”的混合體,在這里充滿對情感的渴望、對溝通的希望,也充滿對現狀的無奈、迷茫、焦慮與絕望。雖然成功率低,但相親角人氣始終很旺,是因為相親角具備了很多潛功能,“情感驛站”便是其中之一。

  除此之外,相親角也扮演了單身中老年人的“鵲橋會”,他們當中有些人沒有為子女找到合適對象,卻意外地為自己找到了伴侶。

  “很多單身中老年人,尤其是子女不在身邊的,精神狀態比較萎靡,非常孤獨,需要情感的出口。”宋永婷今年七夕節那天在天幕城組織了一場旗袍表演加相親會,沒想到吸引了上千人,當天就成了一對,便把相親會堅持做了下來,每周都有幾百名單身中老年人前來。“他們雷打不動地按時來相親角,可能就是想找人說說話,也有些的確是很想找個伴。”

  (應采訪對象要求,文中部分人名系化名)

   [編輯: 劉曉明]

版權稿件,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授權不得轉載,違者將依法追究責任。



半島客戶端 ?

熱門推薦

房產 | 旅游 |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