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第一页屁屁影院,国产一卡三卡四卡无卡精品,欧美 在线 成 人怡红院,高清一区二区

村臺上的安居致富夢

2017-10-10 10:14   來源: 大眾日報 手機看新聞 半島網 半島都市報

小字體大字體

?  □ 本報記者 李子路 吳寶書

  本報通訊員 王恩標

  



  倆兒先后結婚,前后不足半月。這段日子,位于黃河灘區的東明縣長興集鄉竹林新村的李香云家可謂雙喜臨門。“現在村里熱鬧多了,時常聽見鞭炮聲,要擱以前,半年都聽不到一個響。”李香云說,“搬到新村后,日子好了,外鄉的閨女愿意嫁過來了。”

  蓋過七次房的“心酸史”

  多少年來,灘區群眾談“水”色變。東明縣老劉鄉68歲的劉永彩說,小時候家里每年都要祭龍王,大人不讓小孩說與水有關的話題,還經常用洪水嚇唬不聽話的孩子。

  



  據統計,1950年以來,東明縣發生水患災害20余次,上個世紀70年代,幾乎年年遭災。1996年、2003年的兩次洪災,至今讓村民記憶猶新。

  洪災一來,不僅莊稼保不住,房子也跟著遭殃,輕則開裂,重則毀塌。每隔幾年,灘區群眾不得不翻修房屋、重建家園。祖祖輩輩,灘區人勞作生活、繁衍生息,可日子就是富不起來。“還不是房子給鬧的?”劉永彩說,自己活到現在已蓋過七次房了。

  在灘區,幾乎每個家庭都有一部“蓋房史”,同時也是“心酸史”。灘區群眾有句順口溜:三年攢錢、三年墊臺、三年蓋房、三年還賬。這里平均每10年蓋一次房,耗盡家財不說,有時候還要借外債,等還清賬,又要蓋新房子,攢不下錢,也過不好日子,大家做夢都想有個安穩的家。

  2010年以來,一座座二層小樓平地而起,周邊5個自然村5000多名村民陸續搬到長興集鄉竹林新村。搬到新村后,鄉親們就再也不怕洪水了。

  



  遷建讓百姓吃上定心丸

  在長興集鄉找營村,記者看到,為了避洪,家家戶戶門前筑起房臺,高的四五米,矮的也有兩三米,高高低低的房臺就是一個個“孤島”,成為灘區獨有的景觀。

  日子過得艱苦,貧困時間久了,心就涼了。菏澤市扶貧辦副主任、黃河灘區脫貧遷建組負責人李鋒說:“攢錢、墊臺、蓋房、還賬,這樣的循環就像世代傳下來的一道魔咒,已經成為灘區群眾的宿命,也是造成貧困的最根本原因。”

  



  2004年,在長興集鄉黃河灘區內淤村臺、建新村的消息傳來,看到實現“安居夢”有了希望,大家開始有了奔頭。

  2010年,新村臺筑好,高4米、占地800畝,能夠抵御黃河花園口每秒12370立方米流量的洪水。

  群眾搬遷工作正式啟動,有些村民卻打起了退堂鼓。長興集鄉黨委書記薛剛山說,“老百姓安土重遷,很多人不熟悉搬遷政策,看到政府對新村規劃得這么好,還真不敢相信能實現,部分群眾的抵觸情緒比較強。”遷建過程中,政府給每戶補助5萬元左右,舊村土地通過增減掛鉤政策,等到土地復耕后置換出一部分資金,群眾再自籌一部分錢。建好后,戶均宅基地面積0.33畝。這些讓村民“搬得出、穩得住”的政策,讓百姓吃上了一顆定心丸。

  



  能安居更能致富

  在竹林新村村委會辦公樓旁,一棟二層小樓別致大方,家里電器一應俱全。這是竹林新村劉湘泉的家。正值中午,劉湘泉打開抽油煙機,擰開燃氣灶開始炒菜。

  公路通了、房前綠了、垃圾少了、上學近了,這些看得見的變化在竹林新村悄然發生。在竹林新村中心廣場周圍,不足50米的距離就有5家超市,村里還開了武館、美容店。許慶云,是子妍女子養生會館的老板。過去在外打工學手藝,聽說灘區遷建,她回鄉創業,開了這家會館。“這里就是一個大社區,新店剛開兩個多月,顧客越來越多,生意很好。”許慶云說。

  讓灘區群眾搬得出、穩得住,還要能致富。長興集鄉利用竹林新村土地置換出的1000多畝地,發展現代高效農業,目前已經種了700畝秋葵,每年6月到9月,需要200多人采摘,每人每月有2000多塊錢的收入。就在今年,鄉里流轉土地1400多畝給新引進的現代農業企業,發展豆丹養殖,每畝投入3000多元,畝產150斤左右,企業承諾保底60元一斤收購,獲利不小。

  菏澤是黃河入魯第一市,共有灘區13處,需要遷建安置人口14.7萬人。菏澤堅持政府主導、群眾自愿,強化產業就業支撐,通過村臺安置、外遷安置的方式,計劃到2020年底,在灘區建設安居村臺28個,灘區外遷新建社區6個,實現灘區群眾的“安居夢”。

   [編輯: 張珍珍]

半島客戶端 ?

熱門推薦

房產 | 旅游 |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