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鄧海建
深圳福田區一家藝術培訓學校的幾名學生家長投訴稱,近日陪孩子前往新加坡參加了一項“國際比賽”,進場館后才發現來參賽的都是國內小孩,“有廣州、江門、廣西的學校,沒有外國小孩”,現場也沒有主持人和觀眾。一位家長寫下的投訴材料稱,五六名評委年紀很大。在小孩比賽時他們還會打瞌睡、玩手機、來回走動,點評內容十分隨意。(8月21日《南方都市報》) “國際賽事”全是國內的娃,評委心不在焉糊弄差事,陪同的家長竟然被拉去參加了看房團……說好的青少年國際文化交流活動,最后是一幫中國學生跑到新加坡去自己跟自己交流去了。鬧劇當然也不是一個人在賣力表演。首先要說的,是混亂的國內培訓市場。比如這次尷尬的新加坡之行,查證下來,藝術培訓學校并非此次活動的主辦方,活動是由“中國國際青少年兒童藝術節”在北京的“組委會”組織舉辦的。至于收費與組織的李老師,竟然和學校沒有勞動關系,其妻子是學校的兼職老師。近期由于妻子身體不適,李老師才過來代課,趕上這次“藝術節”比賽,就帶隊出國了。問題是,沒有培訓機構提供“生源”,山寨賽事能成行嗎?
有數據稱,我國每年參加各類藝術培訓的青少年兒童超過1億人次。未來3到5年,國內少兒藝術教育培訓市場潛在規模將達到600億元。市場如此巨大、蛋糕如此誘人,如果職能監管與行業自律袖手旁觀,亂象只會越來越多。
另外,對于家長們來說,看似吃了啞巴虧,但回過頭反思一下,是否也該有點警惕心和咨詢核實的意識呢?培訓市場固然要管管,總是在野雞大學、野雞賽事上掉鏈子,自己恐怕也要有點免疫力。
半島網辣蛤蜊評論(
http://jr22wz.com/lagala/)原創作品,轉載請注明來源。 [編輯: 焦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