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王學義
為道路命名,看似一件小事,但其實又不是一件小事。畢竟,關注民生細微訴求,早已成為城市精細化管理的實際需要。以交通治亂為例,從主干道向支路、小區道路和背街小巷延伸已是必然趨勢,而精準的、為居民所認可的路名早已是一種“剛需”。 近日,一則題為《如何在北京擁有一條以自己命名的路》的文章在網上熱傳。文章稱,一位名叫葛宇路的學生從2013年起尋找地圖上的空白路段,并貼上自制的“葛宇路”路牌。隨后,高德地圖等地圖收錄這條道路,這條本來無名的道路竟以“葛宇路”這個人名來命名。(7月12日《北京青年報》) 依照規定,市民不能私自命名道路,也不能隨意制作并懸掛路牌,應由專門的地名辦公室負責道路取名。顯然,“葛宇路”不符合規定,接下來該路名可能會被取消。
回到事件最初,其實這只是一件“藝術作品”。如葛宇路所言,他探討的是“私人符號出現在公共場合的某種趣味性”。他還曾在北京幾處不同的地方張貼過路牌,大都泥牛入海,這一條路被居民記住并被錄入地圖軟件,只能說有一定偶然性。
然而也要看到,“葛宇路”能被居民習慣使用,至少說明了一個問題,那就是這條“雙向通車、步行不到十分鐘”的路不該沒有正式名字、路牌。路名不僅是有定位、指向作用,還承載著很多社會功能。
本報此前就曾關注“無名路”問題,路名缺失會帶來打車難、收快遞難等一系列問題。比如,該路段可能成為車輛違停的“避風港”,因為交警難以寫罰單,造成周邊交通擁堵。更讓人擔心的是,如果家里有急事要報警或打120,都說不清家在哪里,可能耽誤消防車、救護車的正常救援。另外,外地媒體也曾報道,因為道路沒有名字,居民只能按所在小區的名字落戶,需要一系列證明材料,手續較繁瑣。
假如相關部門給道路命名到位,這些問題原本不該存在。當然,道路命名需要按照一定程序,應遵循審慎原則。同時,有些道路暫未命名,也可能有各種現實的原因“卡”在那里,比如道路產權存在爭議、新小區道路尚未移交等。但是,辦法應該總比困難多,居民的需求不能無視。而且,隨著城市建設推進,新小區不斷出現,舊城改造也在提速,須謹防“拖字訣”和“鴕鳥心態”。
為道路命名,看似一件小事,但其實又不是一件小事。畢竟,關注民生細微訴求,早已成為城市精細化管理的實際需要。以交通治亂為例,從主干道向支路、小區道路和背街小巷延伸已是必然趨勢,而精準的、為居民所認可的路名早已是一種“剛需”。
這一次,“葛宇路”給了相關部門一個不小的尷尬。但相關部門不妨依照程序啟動正式命名工作,并將“葛宇路”作為其中一個備選項。想來,這比簡單取消了之更能彰顯胸襟。
半島網辣蛤蜊評論(
http://jr22wz.com/lagala/)原創作品,轉載請注明來源。 [編輯: 劉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