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陳廣江
此前,北京天壇公園游客過度使用廁紙引發關注。3月18日,記者了解到,為規范游客使用廁紙,天壇公園試點使用“人臉識別廁紙機”,識別人臉后,自動出紙。天壇公園相關負責人介紹,目前,該機器仍在試點階段。(3月19日《新京報》) 為避免廁紙浪費,公園管理者放了大招。功夫不負有心人,據悉,“人臉識別廁紙機”上崗三天,平均每天的廁紙使用量減至原來的五分之一。但同時爭議也很大,因為相對于昂貴的機器,節省出來的廁紙錢似乎可以忽略不計。
不過,賬不能這么簡單地算。應該看到,一個地方的管理水平和文明程度直接體現在廁所上。廁紙是廁所中最基本的配備,雖然很薄,卻能彰顯社會文明的厚度。在國外,免費廁紙幾乎是廁所標配,而我國城市公廁則大多很難見到免費廁紙,因為一旦免費就容易被人順走。
當前,“廁所革命”正在全國各地加速推進,而免費廁紙則是一項重要抓手。“刷臉取廁紙”試點應被視為以科技手段促進社會公德的一次有益嘗試,不管最終效果如何、是否值得推廣,這項試點對于社會管理、文明提升的意義都值得深思、總結。在“共享時代”,如何培養社會公德意識是一項重要的時代課題。而除宣傳教育外,科技手段也大有作為。
彌補社會公德短板,自律和他律缺一不可。如果沒有指紋打卡,單位的考勤管理成本會大大提高;如果沒有攝像頭,有些司機就不會規規矩矩等綠燈;如果沒有信用記錄,老賴可能會肆無忌憚……科技給我們提供了約束公民行為、提高管理效率的重要手段。具體到“人臉識別廁紙機”,也許一時會存在問題,但這種嘗試值得鼓勵。管理者要做的就是讓更多人意識到羞恥心,盡量避免占小便宜的行為。在這方面,科技的作用還遠遠沒充分發揮出來。
半島網辣蛤蜊評論(
http://jr22wz.com/lagala/)原創作品,轉載請注明來源。 [編輯: 劉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