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馮海寧
近日,國家發改委新聞發言人趙辰昕在月度例行宏觀數據發布會上表示,近期印發的多個涉及到生態文明指標的考核,對生態環境質量等體現人民獲得感的指標賦予很高的分值和權重。據悉,官員考核的環境權重首次遠超GDP。(1月15日《第一財經日報》) 之所以出現大氣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等環境問題,一個重要原因是過去的“唯GDP論”。當GDP成為考核官員的重要指標,而這種指標又看不出經濟增長對環境、資源的長遠影響,地方政府就很可能會重視GDP超過重視環境;企業就會重視經濟指標而不重視環境指標。
這種情況已經在發生積極變化。2013年印發的相關通知中,就已經明確不再以GDP論英雄。最近,有關方面出臺的《生態文明建設目標評價考核辦法》《綠色發展指標體系》等文件,對官員考核方面明顯加大了環境權重。據悉,在最新的考核指標中,人均GDP增速權重僅占1.83%,但單位GDP能耗權重達到2.75%;PM2.5指標達標權重占2.75%,地級及以上城市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例權重為2.75%;地表水劣五類水體比例、森林覆蓋率等權重也為2.75%。不難看出,環境權重遠遠超過GDP。
在筆者看來,“環境權重遠超GDP”這一重要轉變將倒逼中國經濟增長模式發生根本性變化。
在某種程度上,選擇“黑色經濟”還是選擇“綠色經濟”,關鍵在于地方政府;而地方政府在現實中選擇什么,則受到考核制度的影響。所以,從官員考核角度扭轉發展模式效果可期。相信地方官員在日常監管監督中會做出理性選擇,繼而會影響到企業發展思維。期待這種考核制度的變革能倒逼中國經濟的“綠色”越來越濃郁。
道理很簡單,在官員考核指標中,環境權重加大后,各級官員必然要調整發展思路,否則會影響考核結果。如果考核不合格,輕則影響升遷,重則有可能受到追責。毫無疑問,這是一個可喜的變化。當然,也要注意一些相關方面,比如,相關統計數據必須準確,不能摻雜任何“水分”;考核過程要公開公正,也便于社會監督;根據考核結果要嚴肅依法依規獎懲,等等。
半島網辣蛤蜊評論(
http://jr22wz.com/lagala/)原創作品,轉載請注明來源。 (來源:半島網-半島都市報) [編輯: 焦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