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第一页屁屁影院,国产一卡三卡四卡无卡精品,欧美 在线 成 人怡红院,高清一区二区

制作紅薯粉條大戰:農戶忙一季凈賺8萬元(圖)

2016-11-07 06:39   來源: 青島早報 手機看新聞 半島網 半島都市報

小字體大字體

?  



  



  據明史記載:甘薯16世紀傳入浙江寧波后,又很快在膠州、青州各地廣泛種植,古人運用聰明智慧,用甘薯制作出各種美味,而粉條就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項“發明”。如今在膠東一帶,手工制作粉條的老手藝一直延續了下來,每年進入秋冬兩季,即墨一些村莊便開始上演制作紅薯粉條大戰。昨天,即墨市金口鎮池戈莊村的孫立民和村民們又開始忙碌起來,從早上6點開始,忙碌了10多個小時后,4000多斤粉條便制作完成了。而這一老手藝,在這里已經代代相傳了400多年。

  目擊:小村莊成了“粉條村”

  昨天上午,天氣格外晴朗,圍著即墨市金口鎮的池戈莊村轉上一圈,滿眼全是晾曬粉條的場地。村民延續古人的做法,用木棍撐起一根繩子,將一根根銀色的粉條掛在短棍上展開晾曬。為了盡快讓粉條晾干,幾名中年婦女不停地將粘在一起的粉條撥弄開來,不到半天工夫,數千斤的粉條在陽光的照射下開始變白。 “俺村祖輩就有手工制作粉條的傳統,因為這里靠近河流、水庫,生產的紅薯格外好吃?!苯衲?7歲的孫立民介紹,聽老人講,池戈池所在的地理位置,是一個風水寶地,不僅水源充足,而且丘陵地帶土質也非常適合種植紅薯,村里家家戶戶都種植大量的紅薯,每到秋冬季節,村民就開始忙碌著用紅薯制作粉條。孫立民說,原先,村民家家戶戶制作粉條,并不是為了賺錢,而是為了自家食用,后來種植的面積大了,慢慢形成了一個產業,池戈莊村也成了遠近聞名的“粉條村”。

  制作:30多道工序做出“絲滑粉”

  “盡管現在有了機械化,但村民還是延續著祖傳的古法制作工藝。 ”孫立民說,他父親從小就跟著老一輩學粉條制作,在十里八鄉是出了名的。每到冬天,請父親去幫忙做粉條的很多,整個冬天都忙得連軸轉。他不到20歲就開始學起了做粉條,到現在已經干了30年。

  “制作粉條看似簡單,卻有著十分復雜的過程。從選料到制粉,再到出粉,前后需要30多道工序。 ”孫立民說,每一道工序有很多講究,如紅薯收獲后,要用一塊細布做成兜,放入打碎的紅薯粉渣,慢慢搖晃,經過幾十次過濾,最后才能制成淀粉。 “現在為了講究速度和質量,粉條制作一般都用機器和粉了。 ”孫立民介紹,制作粉條前,先要將粉進行脫水處理,然后就到了實質做粉條的工序——和粉了,而這一步是粉條制作中最關鍵的一步。制作粉條和粉,不像家里蒸饅頭那樣,而是要由幾名壯漢圍著一個大盆將加入溫水的紅薯粉高高抬起,再重重摔下,這樣反復上百次后,才能使紅薯粉和得均勻。粉和好后,將幾斤重的粉面團放在一個底部帶著許多小孔的大漏勺里,用手或小木樁重重捶打勺子的邊沿,這時一根根粉條從漏勺底部的小孔中不斷流出,散落到熱鍋里燙熟,再用筷子將一根根粗細均勻的粉條撈出,立即放入旁邊的涼水里冷卻,切斷后搭在竹竿上上凍定型。第二天一大早,村外田野的架子上搭滿了晾曬的粉條,像瀑布般壯觀。

  跟訪:8名壯漢一天制作4000斤

  孫立民家的院子就是一處手工制作粉條的場地,紅薯粉擺放在一起,等待著村民們將它變成粉條。隨著粉面脫水的第一道工序,手工制作粉條便開始了。打碎脫水的粉放在和面機里攪拌約半個小時后,便變成了黏糊狀,一名村民拿起一塊粉團,一條細細的均勻的線條從手中緩緩流下來,說明粉和的質量相當不錯,已經達到了入鍋的條件。約5斤重的粉面團被裝入漏斗,隨著一名壯漢不停地敲打邊緣,細細的粉像一根根線條般流入鍋中,不到1分鐘煮熟的粉條便漂出水面。另一名師傅看準后,將粉條快速放進旁邊一口冷水鍋內,熟練地在手上纏繞了七八圈后,用一根長約50厘米的木棍串起來,再次放入冷水中冷卻,這樣反復經過3次冷卻后,粉條便被運往冷庫上凍,等待第二天一大早,抬到晾曬場。再過幾天,等氣溫下降能上凍時,粉條就會自然上凍,不用放入冷庫了。

  “傳統手工工藝制作的紅薯粉條有好吃爽口、粉味純正、筋道耐煮、營養豐富等特點。 ”村里的男人們制作完成的粉條,接下來就看女人們晾曬了。早上5點多,上凍的粉條被運到村外的田野上,經過分離冰凍,讓粉條在陽光下快速晾干,然后包裝就可以銷售了。而整個冬天,“粉條村”里的村民們都會忙著制作粉條這一件事。8名壯漢忙碌10多個小時,能制作出4000多斤粉條,一年下來,他們村的粉條產量能達到200萬斤左右。孫立民說,忙碌這一季,除去成本能賺8萬元左右,這對他們來說已經很不錯了。

  手工制作粉條的越來越少

  像池戈莊一樣上演手工制作粉條的村莊在即墨越來越少,即墨鰲山衛街道的大任村,靠近大沽河畔的移風店等地,都或多或少地有這樣的老手藝在延續。另外,在萊西、膠州等地的部分村莊也延續著古老的粉條制作手藝。

  孫立民了解到,在青島地區,紅薯的種植面積很大,隨著現代機械化的迅速發展,一些手工制作方法,因為賺錢少,加上規?;S的出現,漸漸淡出了市場。但作為祖傳的東西,更多的村民還是想把這門老手藝傳承下去。

  記者了解到,從明末清初起,像池戈莊村、大任村就有手工制作粉條的老手藝,如今已經傳承了400多年。手工制作的粉條,由于傳統工藝制作過程太過繁瑣,勞動強度也大,村里的年輕人寧愿出去打工,也不想在家做粉條。多數村莊只有中老年人從事這一行。為了讓傳統工藝能夠傳承下去,當地政府也正在著手整理手工制作粉條的工序等,準備將這門老手藝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保護,讓更多的后人了解這一手工古法制作粉條的工藝。 本版撰稿攝影 記者 康曉歡

   [編輯: 張珍珍]

半島客戶端

相關閱讀

紅薯粉條 農戶

?

熱門推薦

房產 | 旅游 |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