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羅志華
40多歲的張先生(化名)今年想給自己的身體健康來一次“年檢”,但是上網一查,各種體檢套餐五花八門,價位從幾百元到幾萬元都有。他想上北京市體檢中心網站上查詢,可點開一看,鏈接的全都是商業體檢網站,這讓他感到無所適從。記者近日進行了深入調查,發現體檢行業存在種種亂象。(5月22日《北京青年報》) 面對名目繁多的體檢套餐,普通人由于缺乏醫學知識,難免“兩眼一抹黑”。加上體檢機構希望賺更多錢,做項目推介時就無法保持客觀與適度,張先生這類顧客接受不必要體檢項目的可能性較大。
醫療行業的各類規則既清晰又具體,每種疾病或每個癥狀需做什么檢查,甚至先做什么后做什么,都有明確約束。反過來說,超適應癥檢查屬違規行為。特別是對患者做某種相對昂貴或有創傷的檢查,要求他必需具備患有相關疾病的可能,只能根據病情、不能根據醫生或患者的主觀意愿來做決定。除此之外,還有檢查陽性率作為約束,檢查結果與判斷的符合率也要達到標準,否則,醫術會受到質疑不說,醫院的考核指標也會受影響。
但類似操作常規,在體檢行業內極為缺乏。比如,CT全身檢查、核磁全身檢查等,若放在臨床診療活動中,沒有適應癥,檢查就不能做。但在體檢行業卻沒有這樣的約束,體檢項目隨意添加是普遍現象,只要顧客提出要求即可。
參與體檢的多屬健康人,檢查項目理應比患者更保守、更嚴格,可偏偏體檢反而更加隨意,甚至把一些針對特定患者的特殊檢查,也加到了健康體檢者的身上,這是一種極為反常的現象,既帶來了浪費,更埋下了隱患。必須看到,體檢也屬于診療行為,理應具有嚴格而完整的操作常規,只有扎牢“規則籠子”,規定什么情況下檢查什么,什么檢查不能成為普適項目,項目設定有章可循,方能遏制體檢亂象。
半島網辣蛤蜊評論(
http://jr22wz.com/lagala/)原創作品,轉載請注明來源。 (來源:半島網-半島都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