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第一页屁屁影院,国产一卡三卡四卡无卡精品,欧美 在线 成 人怡红院,高清一区二区

新區力推"醫養康護" 652名失能人員受益(圖)

2016-04-29 06:34   來源: 半島網-半島都市報 手機看新聞 半島網 半島都市報

小字體大字體

?  



  不僅吃飯、翻身這樣基本的生活起居需要有人專門照料,吃藥、理療這些日常的醫療護理也是日常所必須的。對于失能人員來說,想要同時滿足以上兩方面的要求,存在一定難度或者較大經濟負擔。近日,記者從西海岸新區人社局獲悉,自從新區率先落地推行“醫養康護”相結合的新型服務模式以來,越來越多的符合條件的人員獲得了實惠。據介紹,這樣的新型醫療服務包括四種模式,醫療專護、護理院醫療護理、居家醫療護理以及社區巡護。采訪中記者了解到,截至目前,西海岸新區長期醫療護理保險人數共審批通過652人,其中家護418人、院護159人,巡護75人。

  講述

  “腦血栓”后,老人住進安養機構


  之所以住進青島經濟技術開發區殘疾人安養中心,是因為幾年前王淑梅(化名)老人遭遇“腦血栓”,自那以后基本失去了生活自理能力。再加上常年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困擾,今年64歲的王淑梅幾年前被女兒從海島上帶到了這里住了下來。

  “這位王阿姨其實是住在安養機構中失能人員的一個典型代表。不少失能老人,因為家庭中種種條件的限制,沒法在家中接受家人或者請家庭保姆全天候照顧。同時,還可能有這樣那樣的疾病,需要長期醫療方面的照顧。”青島經濟技術開發區殘疾人安養機構相關負責人岳哲偉告訴記者。

  在安養機構,記者注意到確實有較大比例的老人和王淑梅一樣,甚至不能像其他人一樣可以在天氣好的時候自己拿著板凳走到院子里曬曬太陽,他們幾乎無法獨立行動,基本的生活需求都需要幫助。同時,很多都需要平時就診、用藥。“我老伴好幾年前生病去世了,只有一個兒子,不在老家,很早前就來到城里工作。那次犯了腦血栓之后很難過。想著這不是要拖累孩子了嘛。”王淑梅告訴記者,“現在政策好,我的醫藥費能報銷90%,算下來的話,每個月自己只需要負擔一百來塊錢。”

  一家頂梁柱,因車禍導致失能

  在安養機構里,除了王淑梅老人,記者還見到了因車禍失能而住進來的關磊(化名)。“當時住進來的時候,關磊的狀況真的非常不好。他基本上已經是植物人的狀態,身上插著各種管子,沒有意識、沒有語言的狀態,整個半邊的腦殼都是塌陷的。”安養機構工作人員介紹起關磊的情況時表示,“他的身體這樣了,家庭還在這樣的關鍵時候出現了變故,他妻子沒管他就離開了家。當時送他來的是他還在上學的孩子。”

  實際上,不少“失能人員”所遭遇的情況和關磊有些類似。本來是全家的“頂梁柱”,但是因為遇到了不幸,而且沒有事故責任方來承擔他的后續療養、治療費用。整個家庭不僅失去了主要的經濟來源,家庭關系在這樣的狀況下也受到了威脅。不僅是身體上的創傷,有的還伴隨著情感上的缺失,同時經濟條件不足以支撐他們接受較好的醫護服務和療養。

  “關磊現在狀態已經恢復得很不錯了,身上的管子撤了,能吃飯,還能說話。”安養機構工作人員告訴記者。

  七旬老人患病,受益于“家養模式”

  在西海岸新區的王家港社區,見到七年前因突發“腦梗”而失去生活自理能力的近80歲的老人李先生的時候,來自社區醫療機構的醫生張寧正將李先生平時所需要的藥品送到其家中。采訪中記者了解到,醫養康護工作的推進給李先生尤其是他的老伴徐女士帶來了實實在在的益處。

  “生病的時候是7年前了,本來他就有三高,有一天正在院子里擺弄花草,突然就感覺頭暈。很及時地送到了醫院之后,發現是腦梗,住了一個月的院,生命保住了但是失去生活自理能力,不能說話、也不能動,翻身什么的都不行。”徐女士說,老伴李先生生病時220斤的體重,高大的身材讓家人在照料他時費了不少勁。

  現在,有了來自社區醫療機構的“家庭醫生”,每周都會有醫護人員過來至少兩次,有時候來的更多。給病人進行身體的監測,同時送醫送藥,再就是遇到比如說發燒之類的問題,醫護人員會直接到家里給老人打針。“現在,除了比較特別的情況,不需要再去住院了,感覺很受益。”徐女士告訴記者。

  探訪

  院護模式 基本生活和醫療服務,在院里都能解決


  老人入住安養機構,安養機構工作人員給予老人生活上的照顧以及情感上的陪護,這在不少養老機構都是司空見慣的場景,也受到諸多入院老人的認可和歡迎。不過在新區富春江路上的殘疾人安養中心,除了現有養老機構所提供的服務之外,入住的老人還能得到專業醫護人員的醫療服務,尤其是失能人員還有政策上的支持,就像記者在該院采訪到的王淑梅和關磊。據悉,入住該院的人數約為200人,而失能人員占到大約60人。

  那么,實現將安養機構入住人員的基本生活照料和醫療服務這兩個需求同時滿足,得到了怎樣的政策支持?同時,此類養老機構的運行模式與其他養老機構有什么不一樣?這樣的方式和服務是否能得到更多市民的認可?帶著這樣的問題,記者進行了采訪。

  “我們安養中心,有專門的醫療隊伍,這其中包括醫生、護士。而且醫護人員在對老年人、殘疾人尤其是失能人員的診療護理上,都非常有經驗。入住的人員,一面在這里住著,這一點和普通的養老、安養機構可能差不多。不過另一方面,每天會有醫護人員查房、進行醫療方面的服務,這一點又和醫院的日常查房一樣的形式,每天關注并且記錄入住人員的健康狀況。”說起殘疾人安養中心的不同之處,該中心負責人岳哲偉告訴記者。“比如說我們有擅長推拿按摩的大夫,這樣的專長實際上就是很符合入住人員的需要。因為住進來的人,大多需要長期、不間斷的護理,這樣的醫療服務在大醫院進行的話,很多病人或者家屬實際上沒有這么多的時間。”

  “我們知道殘疾人、失能老人受制于身體條件和疾病,經常會有一些跟常人不一樣的地方。家屬帶著他們去醫院排隊看病,不但是一個不小的工作量,同時受到周圍人的嘲笑和觀看也是常遇到的。”岳哲偉告訴記者。“其實失能人員包括他們的家屬在這方面還是挺敏感的。我們注意到這一點之后,在安養院里就會拿出更多的真誠和感情,從這個角度多一些關懷。”

  在這個安養中心,記者注意到工作人員與這里居住的老人、失能人員之間的關系,有一種可以明顯感受到的溫情。有政策的支持和相關部門的監管,家屬能把老人、殘疾人放心地交給安養機構;同時,安養機構的工作人員能夠更加細致和精確的對老人進行照料和服務。這樣一來,少了經濟上的負擔、少了很多經營方面的擔憂,入住人員及其家屬、安養機構拿出更多的精力和感情來照料和服務。

  家護模式 醫生上門,實現“在家住院”

  對于市民而言,“家庭醫生”已經不再陌生。因為家庭醫生已經不再是曾經老百姓認識中只存在于國外的影視劇中,近幾年隨著醫療保障方面工作的推進,在新區鄉村也有了鄉鎮衛生院的醫護人員組成的專門隊伍,作為老百姓的“家庭醫生”,解決百姓的諸多醫療方面的困難。

  “醫養康護這個范疇內的家護模式,受到越來越多的社區老百姓和社區醫療機構的歡迎和認可。這里醫療機構的醫生,實際上也可以看做是‘家庭醫生’,而且能夠更好地根據所服務對象的身體情況以及具體的需要,提供更加個人化、類似于‘定制化’的醫療服務。”西海岸新區人社部門相關工作人員介紹。

  在醫養康護政策背景下,社區醫療機構的工作方式和醫生們的工作模式也產生了明顯的變化。不再是病人跑到醫療機構去看病,而是醫療機構設置專門的醫護人員隊伍,實現“在家就可以住院”,病人享受到“家庭病床”。像王家港社區的李先生一樣,患病在家的人,除了需要平時得到家人的照顧,遇到一些突發的情況或者根據身體的情況,需要定期或不定期接受醫療服務。“原來經常去醫院,通血管、通便、消炎。沒有政策的時候,經常去醫院,一年住院都要好幾次,基本上住院住上十天半月,好了之后回來。這個病是治不好了,只能出現了什么癥狀治療什么。”李先生的老伴徐女士說。

  “一般在家療養的病人免疫力較低,發燒、感染類的突發情況出現了,醫生護士都趕到病人家中給處理。再就是平時降壓、降糖類的常規用藥用得比較多。”位于西海岸新區富春江路上的天賜康門診負責人管琴告訴記者。醫養康護工作在剛剛推進的時候,并沒有立即受到百姓的認可,從最初的不信任到越來越有口碑。“現在我們的簽約病號有20多個,主要覆蓋在4公里范圍內。我們組建的一個醫護人員隊伍,包括3個大夫和5個護士。一個醫生一個護士一般搭配著給病號上門服務,進行心理疏導、送藥、量血壓等等,還包括在有突發情況下去處置。”

  四種模式可選,能享八種服務

  據悉,按照《青島市長期醫療護理保險管理辦法》,為積極應對老齡化,本市推出促進“醫養康護”相結合的新型服務模式的形成與發展,新區在工作中務實實施,保障失能人員基本醫療護理需求。

  護理服務形式會根據服務對象的情況而選擇合適的方案執行,根據參保人醫療護理需求,分別確定不同的服務形式。其中醫療專護,是指二級及以上住院定點醫療機構醫療專護病房為參保人提供長期24小時連續醫療護理服務;護理院醫療護理,是指醫養康護的護理服務機構為入住本機構的參保人提供長期24小時連續醫療護理服務;居家醫療護理,則是護理服務機構派醫護人員到參保職工家中提供醫療護理服務;社區巡護,就是護理服務機構(含一體化管理村衛生室)派醫護人員到參保人家中提供巡診服務。

  符合條件的參保職工可按規定申辦上述一種護理服務形式,一檔繳費的成年居民、少年兒童和大學生可申辦醫療專護、護理院醫療護理和社區巡護,二檔繳費的成年居民可申辦社區巡護。

  “護理服務機構根據參保人病情和實際需求,實施以病人為中心的醫療和護理,制定護理計劃,提供必要的、適宜適度的醫療護理服務。”新區人社局相關負責人介紹,參保人員至少可以享受8種醫護服務。這其中包括定期巡診、觀察病情、監測血壓血糖,根據醫囑執行口服、注射及其他給藥途徑;根據護理等級進行基礎護理、專科護理、特殊護理,嚴格規范消毒隔離措施;處置和護理尿管、胃管、造瘺管等各種管道,指導并實施造瘺護理、吸痰護理、壓瘡預防和護理、換藥、膀胱沖洗,以及實施口腔護理、會陰沖洗、床上洗發、擦浴等一般專項護理。

  還包括采集并送檢檢驗標本;指導吸氧機和呼吸機的使用;對病情發生重大變化病人及時處理,必要時協助轉診;在護理評估基礎上,對病人進行營養指導、心理咨詢、社區康復治療及衛生宣教,對病人及家屬進行健康教育和康復指導,進行心理干預;終末期病人也將會獲得臨終關懷,工作人員通過照護和對癥處理,減輕病痛,維護生命尊嚴。

  據介紹,參保人因疾病、傷殘等原因長年臥床已達或預期達六個月以上,生活完全不能自理,病情基本穩定,按照《日常生活能力評定量表》評定低于60分(不含60分),且符合規定條件的,可申請護理保險待遇。

  申請醫療專護待遇的,應符合相關的條件要求。其中包括,因病情需長期保留氣管套管、膽道等外引流管、造瘺管、深靜脈置管等管道(不包括鼻飼管及導尿管),需定期對創面進行處理;需長期依靠呼吸機維持生命體征的;因神經系統疾病、骨關節疾病、外傷等導致昏迷、全身癱瘓、偏癱、截癱,雙下肢肌力或單側上下肢肌力均為0-Ⅱ級,需要醫療護理的;髖部骨折未手術、下肢骨不連(腓骨除外)、慢性骨髓炎,需要醫療護理的;以及其他經社保經辦機構認定符合專護條件的。

  申請護理院醫療護理也就是院護、居家醫療護理即家護、社區巡護待遇的,應符合以下條件之一,包括患有腦卒中后遺癥(至少一側下肢肌力為0-Ⅲ級)、帕金森氏病(重度)、重癥類風濕性關節炎晚期(多個關節嚴重變形)等慢性疾病,或其他嚴重慢性骨關節病影響持物和行走、植物人、終末期惡性腫瘤(呈惡病質狀態)的;需長期保留胃管、尿管、氣管套管、膽道外引流管、造瘺管、深靜脈置管等各種管道的;高齡患者骨折長期不愈合,合并其他慢性重病;患其他嚴重慢性病、外傷等導致全身癱瘓、截癱的。

  延伸

  專門APP輔助審核監管、日常管理


  采訪中記者注意到,在醫養康護工作推行過程中,“家庭醫生”提供定制化個性化服務、“在家就可以住院”、“將病床設置在病人家中”這些預期都正在實現并且不斷得以推廣。那么,比如說在居家醫療護理模式推行中,如何對醫療機構以及醫護人員進行有效監督管理和引導呢?怎樣確保市民得到了足夠的醫療服務?

  據悉,這些長期需要醫療護理的失能人員、醫護人員都可以參與到人社系統的信息化監管系統中。“這個系統的使用是青島市統一的。會給社區醫療機構辦理一個專用的移動終端,里面有專門的社區居家護理的APP。這個APP使用需要用大夫或者護士的身份證進行登錄。去了病人家中以后,進行定位、打指紋、錄像,進行治療。走的時候,給病號打上指紋,還請病號給服務評分,是不是能達到5顆星。”西海岸新區人社局相關部門工作人員表示。手機APP直接關聯著青島市人社局的網站,上傳之后能夠即時看到。這樣一來,醫護人員的工作更突出服務性。而這些醫養康護的做法,讓失能人員的照料不僅有政策上的保障,同時還要有科技上的創新和保障。

  “現在每個月至少去每位病號家中8次,每次都要按照APP走下來這一個流程。這樣做的話監管就很到位了,也督促我們的服務做到位。我們的一個大夫可能要跑很多個家庭,如果遇到突發情況,接到電話,20分鐘之內必須到。”管琴告訴記者。

  剛開始推行“醫養康護”相結合的新型服務模式的時候,很多市民實際上都不相信,覺得“哪會有這樣的好事兒?”后來隨著推廣的深入和口口相傳,人們也慢慢開始接受了這樣的模式。

  在政策的支撐下,社區醫療機構和病人以及家屬的關系,也不再是簡單的醫療消費,而是更多了彼此之間的關照,彼此成為親密的朋友。好的體驗可以成為正能量的傳播,越來越多的失能老人也加入到了這樣的模式之中,享受政策帶來的利好。

   (來源:半島網-半島都市報)

版權稿件,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授權不得轉載,違者將依法追究責任。



半島客戶端

相關閱讀

醫養康護 失能

?

熱門推薦

房產 | 旅游 |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