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毛建國
國際科技論文被視為一國科研實力的象征。然而,今年中國百余篇國際論文從《柳葉刀》《細胞》等知名學術期刊輪番被撤,刺痛著中國學術界的顏面和神經。中國論文為何被撤?背后有著怎樣不為人知的故事?隨著調查的深入,一條代寫、代投、偽造同行評審的國際論文“一條龍”服務灰色產業鏈浮出水面。(11月12日新華社) 以論文評價學術水平,有不科學不完美的一面。比如有些人的學術水平很高,但由于沒把心思放在這里,導致論文少了一點;而有些人把心思主要用在了論文上,雖然在科研上并沒有多少建樹,但在論文上卻取得了大豐收。這也意味著,即便不存在造假,也不能把論文和水平簡單掛鉤。但在很多時候很多方面,我們都強調可定義、可量化,而再認真考慮的定義和量化都有不完美的一面。我們只能盡量推動定義和量化走向完美,乃至提供適當的制度救濟,卻不能輕易否定論文的重要性。
有人說,論文固然重要,但也沒有必要上升到論文崇拜。如果說過去讀書人一考定終身,那么現在研究者則是論文定終身。當論文等于身份、等于職稱、等于收入、等于前途,而這個社會又遍布著功利、投機時,可以想象論文會變成什么。“沒有買賣,就沒有傷害”,好像有點道理,現在對論文的要求確實存在泛濫的一面,這需要反思。但這不是根本問題。
打個比方。一個人要開車上路,應該先拿到駕駛證。駕駛證重要吧,可這不是買賣假證的理由吧?為什么需求量這么大的駕駛證,存在的假證問題,并不是十分嚴重呢?很重要的一點,是被發現的機率很大,而且違法成本很大。進而思之,如果我們的虛假論文找不到發表的機會,即使發表出來了,也會及時被發現和糾正,而且造假者受到嚴肅追究,論文造假還會這么猖獗嗎?
顯然,發現機率和違法成本,是觀察虛假論文的基點。而在這兩點上,雖然方方面面強調得并不少,但在事實上做得并不好。在現實中我們看到聽到太多論文造假,以及通過論文造假獲利的事例。不僅是學術圈,包括一些事業單位和中小學,這方面的問題也十分突出甚至更為突出。有些單位默認甚至縱容造假,領導帶頭造假。有些學術期刊和雜志,也把此當成了掘金機會,發現問題了也很少見到停刊處理。在這樣的風氣中,又有多少人老老實實寫作、發表論文?
半島網辣蛤蜊評論(
http://jr22wz.com/lagala/)原創作品,轉載請注明來源。 (來源:半島網-半島都市報) [編輯: 王泯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