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戴先任
“童伴媽媽”不能替代父母,但為留守兒童找“童伴媽媽”,是用制度打造一種人性化關懷,多給予留守兒童一些關愛,就能讓他們少受傷害。“童伴計劃”雖非治本之策,但不失為治標之法,而治本往往也是由治標帶動的。 針對近年來留守兒童安全事故頻發、監護人缺位問題,10月28日,四川啟動“童伴計劃”項目,從10個縣的100個村分別選聘、培訓一名“童伴媽媽”,每人負責一個村的留守兒童,目的是彌補留守兒童的親情缺失。據悉,“童伴計劃”將開展三輪試點,每輪一年,在首輪試點期間,每名“童伴媽媽”將獲得每年2.4萬元左右的工作補貼,并匹配1萬元活動經費。(10月30日《北京青年報》) 據統計,全國共有留守兒童6800萬名,其中農村留守兒童達6100萬名。留守兒童往往由爺爺奶奶或其他親戚照顧,缺乏父母的撫愛。四川啟動“童伴計劃”項目,為每個村的留守兒童找一個“童伴媽媽”,是給留守兒童的一大利好。這些“童伴媽媽”需高中及以上學歷,年齡19~55周歲,無犯罪記錄,掌握漢語及當地少數民族語言,能保證合理的工作時間,最好是專職人員。
一般村子都有數十名到一百多名留守兒童,這么多的留守兒童,讓一個人在業余時間照顧,會顯得力不從心,但“童伴媽媽”全職化、專職化后,可以有更多精力去關愛留守兒童,去及時發現留守兒童存在的一些問題,比如家庭貧困、心理方面問題等等,從而及時向上一級管理部門作出匯報,尋求解決辦法。
四川“童伴計劃”項目目前還只是首輪試點,最終將在全省全面推行。這將是一個浩大的工程,不能只是簡單地撥款就行了,比如需要加強對“童伴媽媽”的專業培訓,要讓“童伴媽媽”變得專業,也要防止一些人利用“童伴計劃”,將“童伴媽媽”的工作機會給予親戚朋友,導致“童伴媽媽”不能發揮應有作用,“童伴計劃”最終讓少數人獲利,卻沒能惠及廣大農村留守兒童,還浪費了大量財政開支。
“童伴媽媽”肯定不能起到替代父母的作用,最根本的解決辦法,還是讓人不用出遠門,在家門口就可以就業,找到能養家糊口的工作。另外,也要打破城鄉藩籬,加快推進戶籍制度改革,讓外來工子女能與城里孩子享受平等的各項權利。
為留守兒童找“童伴媽媽”,這是在用制度打造一種人性化關懷,多給予留守兒童一些關愛,就能讓留守兒童少受一份傷害,讓他們多感受到社會的溫暖。“童伴計劃”雖非治本之策,但不失為治標之法,而治本往往也是由治標帶動,更重要的是,政府可以真正觸及那些常常被遺忘的數量龐大的農村留守兒童群體。當然,也要加強監管與社會監督,讓政策得到最有力的執行,避免在執行過程中變形走樣。
只有整個社會都是留守兒童的“童伴”,都自愿充當留守兒童的“童伴”,留守兒童才不會變成那些“被侮辱與被損害的”,才能充分體現社會的溫暖與人性,才會讓我們的孩子在政策的護翼下茁壯成長。
半島網辣蛤蜊評論(
http://jr22wz.com/lagala/)原創作品,轉載請注明來源。
(來源:半島網-半島都市報) [編輯: 王泯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