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張貴峰
成都市近日剛剛開學,就有小學一年級的家長被難倒了,學校發放的英語教材中配發了磁帶,要求回家聽磁帶練習英語聽力。不少家長可開始發愁了,家里哪有放磁帶的機器呀!(9月4日《華西都市報》) 盡管“英語教材配發磁帶”的不合時宜性,如此顯而易見,但在現實中又是一個普遍存在的問題,全國許多地方均是如此,幾乎每逢新學年開學,類似抱怨一直不絕于耳。對此,教育部門有一個似是而非的說法是,“對于偏遠地區來說,錄音機的普及率要比多媒體高”,“部分學生因家庭條件有限,通過磁帶學習英語仍是傳統的辦法”。少數“偏遠地區”需要繼續使用磁帶、錄音機,豈能成為其他地區也必須一刀切“陪綁”的理由?難道教材發行部門,就不能同時為不用人群設計各種可供選擇的工具?比如光盤,或直接提供下載網址?
其實,“英語教材配發磁帶”沒能做到與時俱進的真正原因,除了觀念上的因循守舊外,在筆者看來,更深層的原因還在于,可能關乎難以割舍的既得利益。
眾所周知,我國現行的教材發行體制,仍是一個高度壟斷化、行政化的體制。目前我國中小學教材的編撰、出版主要由少數幾家機構壟斷,可供選擇的種類十分有限。作為教材使用主體的學校、教師、學生,對于使用何種教材、教輔,并沒有什么選擇權、發言權,只能是“上級指定什么就用什么”。囿于這種壟斷化、行政化的教材發行體制,任何教材變化勢必會牽系巨大的利益,這誠如此前有教育出版社負責人坦言的,“僅中小學教材一項,每年市場規模高達數百億元。每一次教材更換,都是一次利益的重新分割”。
因此,要想根本改變“英語教材配發磁帶”,關鍵在于,能否有效消除背后的既得利益,一方面,讓教材發行的品種更為豐富、更具市場競爭性,另一方面,賦予教材使用主體充分的選擇權,有底氣對那些不合時宜的教材“說不”。
半島網辣蛤蜊評論(
http://jr22wz.com/lagala/)原創作品,轉載請注明來源。 (來源:半島網-半島都市報) [編輯: 王泯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