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趙亞麟
5月3日,四川成都發生一起打人事件。一男子駕車逼停一名女司機的車,并將女司機拖出車毆打。4日,記者從該市成龍路派出所獲悉,打人者張某已經被以涉嫌尋釁滋事罪刑事拘留。張某錄了一段視頻道歉稱:今天是五四青年節,希望所有在路上開車的年輕人,“不要像我這樣,退一步海闊天空”。(詳見本報今日23版報道) 有一個新詞兒,叫作“路怒”,以此衍生出來的則是“路怒族”、“路怒癥”等等,這些詞匯形容的就是某些人平時文質彬彬,可是一握上方向盤便好似變了個人,脾氣暴躁、沖動易怒,遇上不順心的事兒動輒臟話出口、開斗氣車,甚至還會引發暴力沖突。這不,四川成都的這起打人事件就是典型的“路怒族”碰上了“路怒癥”,因為一次違法變道,繼而互相別車、破口大罵,最終上演全武行,結果女司機被打受傷入院,男司機因為打人被刑拘,雙方誰也沒討了好去。
類似這樣的“路怒”引發的沖突早已經不是什么新鮮事了,不必說各種媒體的報道,就是在我們每個人身邊,這樣的事情也已經司空見慣——曾有人做過調查,目前在我國有超過10%的交通事故起因都是“路怒癥”;這幾天,青島早報聯合市交警支隊、青島新聞網發起了“吐槽交通陋習 獻計暢通出行”的活動,遍觀網友吐槽的種種陋習中,有很多就跟“路怒”直接相關。而“路怒”也不僅僅集中在私家車司機身上,甚至還會出現在公交車、地鐵、火車、飛機等交通工具上,很多人一言不合便會拳腳相加。就以成都的這起打人事件為例,“路怒”不僅僅體現在這兩個當事者身上,事件發生后,在網絡中也不乏很多網友為打人者叫好,認為女司機“該打”。可見,“路怒”已經成了一種泛濫的“流行病”,蔓延到了我們的社會各個角落,成為了一個不容忽視的社會“爆點”。
如今,我國的機動車保有量越來越多,逐漸變成了一個“車輪上的國家”。汽車給人們的生活帶來舒適與便捷,不可避免地也給很多城市帶來了擁堵、污染、噪音、停車難等等矛盾,如何化解這些矛盾,考驗著城市管理者的智慧,更需要我們每一個人做出實際行動。仍以這起打人事件為例:如果被打的女司機平日里有文明的駕駛習慣,不隨意違反交通法規,如果打人的男司機能夠有足夠的克制,遇事能平心靜氣,那么這樣的沖突根本就不會發生。正如那男司機事后所說,如果每個人都能夠“退一步海闊天空”,那么“路怒癥”是不是就能迎刃而解?
所以治療“路怒癥”,除了執法者應該更嚴格執法,確保交通秩序之外,我們每個人都應該做一次 “心理理療”:當負面情緒來臨時,我們更應該報以微笑,將負能量轉化為正能量,而不應該將負能量繼續傳遞下去;面對他人的過錯時,我們更應該用自己的言語和行動展示更美好的一面,到那時周圍的人自然會知道 “是該改變的時候了”。
還是那句話——心堵了,路就堵了;心寬了,路自然也就寬了。
半島網辣蛤蜊評論(
http://jr22wz.com/lagala/)原創作品,轉載請注明來源。 [編輯: 林永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