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國每年約30萬人適合器官移植治療,2014年僅1萬多人得到救治;我國是世界第二器官移植大國,卻是器官自愿捐獻率較低的國家之一。除了傳統倫理的束縛、法律制度不健全以外,要提高器官捐獻率,還要將捐獻流程中暴露出的“小問題”解決好,希望相關部門拿出更貼近更合理的解決辦法,別讓救命的器官“卡”在細節上。
首先,要改善公眾“不知如何入門”的細節問題。捐獻器官,首先得明白流程,但現在即使是有些醫生,也不知道該到哪里辦器官捐獻手續。破解捐獻率低的窘境,入腦入心的宣傳是一方面,更應該為可能的器官捐獻者提供便捷的路徑,這樣才可能最大限度地爭取潛在捐獻者。
其次,器官捐獻涉及環節多、部門多,他們之間配合的細節問題也影響著器官捐獻行為。比如,按照現行交通事故處理條例,交通部門處理交通事故往往要清場,搶救傷員送往醫院,等發現沒有救治希望了,即使傷員是捐獻器官的志愿者,這時候他的器官早就過了移植的黃金時間。解決好這一細節問題,可考慮讓交通管理人員和急救人員同時到車禍現場,急救醫生發現傷者沒有救治希望,且志愿捐獻器官,應第一時間通知相關方,避免“器官浪費”。
還有,要處理好關于費用的細節問題。捐獻器官是免費的,但有一種特殊情況,就是捐獻者腦死亡后,有時候需要讓器官在體內運行一段時間,讓受者做好準備。這一階段的用藥非常昂貴,費用該誰負擔呢?這種細節問題考慮不到位,最終會影響捐獻者或家屬的決定。應該制定適宜的救助標準,既要確保捐獻者一方的基本權益,又不能讓器官捐獻“自愿無償”的原則被扭曲。
我國器官捐獻率低,不僅有傳統文化方面的問題,也在于行政管理體制沒搞好,服務細節沒做到位。不過,器官捐獻在我國開展時間不長,出現一些問題在所難免。只要及時發現問題,堵住這些看似是細節的漏洞,公眾參與器官捐贈的積極性勢必會有所提升,由器官資源稀缺導致的各種問題也將得到緩解。
半島網辣蛤蜊評論(
http://jr22wz.com/lagala/)原創作品,轉載請注明來源。
(來源:半島網-半島都市報) [編輯: 劉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