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李紅梅 報刊亭雖小,卻體現出城市的包容和文明程度。城市管理不能光圖省事,也應充分考慮百姓需求。與其將報刊亭一拆了之,不如對報刊亭加大投入,進行升級改造,將其打造成傳播文化與信息的便民服務窗口,實現城市管理與便民惠民的雙贏。 全國政協委員、央視主持人白巖松近日提交《關于盡快將城市郵政報刊亭升級為城市報刊文化亭的提案》,建議國家相關部門大力扶持報刊亭,拓寬其經營范圍,將其打造成城市文化地標。他認為,現在報刊亭不僅不應該消減,反而應該升級發展。(3月13日《新京報》) 以前在街角路口、公交車站等人流密集處常見的報刊亭,近年來不斷遭遇生存危機:2012年鄭州市實施“退路進店”工程,短短一個月拆除全市共計341個報刊亭;2013年7月,太原市要求273個報刊亭陸續退離各城區主干道;去年8月,北京72座報刊亭“遭強拆”……規模不斷膨脹的城市,好像越來越容不下小小的報刊亭。
相關部門拆除報刊亭的理由聽起來很充分,諸如占道經營阻礙通行、門臉破舊影響市容等,總結起來無非都是為了方便城市管理,但這樣的懶政卻給市民帶來諸多不便。過去,散布在街頭巷尾的報刊亭,是百姓購買報刊最便捷的渠道,路過那里隨手買份報刊,就可以隨時隨地尊享信息盛宴,給生活增添不少樂趣。近年來,盡管受到網絡和新媒體沖擊,但報刊零售市場依然十分活躍,依然有其相對固定的讀者群體。最充分的例證是,在一些城市,報刊亭被拆除之后,報刊攤卻涌現出來。
報刊亭不僅是售賣報刊的場所,也是一種公共文化設施。在報刊零售市場依然活躍的情況下,以行政力量簡單粗暴地強行將報刊亭拆除,不僅達不到方便管理、美化市容的目的,反而會滋生出更多的“臟亂差”,給市民生活帶來不便,可謂得不償失。正因如此,在無錫、北京、杭州、鄭州等城市,曾經被大規模拆除的報刊亭,如今經過信息化和數字化智能升級改造,變身為便民信息服務亭,悄然在街頭“復出”,不僅銷售報刊,還提供無線網免費閱讀、文化商品展示、充值繳費、代售車票、收發快件、外傷救助等多項便民服務。
報刊亭是城市公共文化服務的重要載體,也是城市文化建設的重要窗口。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提出,逐步推進基本公共文化服務標準化、均等化,擴大公共文化設施免費開放范圍,發揮基層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作用。政府部門不妨將報刊亭升級改造納入文化惠民工程,整合郵政、文化、城管等部門對報刊亭的監管職能,將報刊亭打造成基層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如此一來,既能提升城市文化軟實力,也可以讓人民群眾享有更多文化發展成果。
報刊亭雖小,卻體現出城市的包容和文明程度。城市管理不能光圖省事,也應充分考慮百姓需求。與其將報刊亭一拆了之,不如對報刊亭加大投入,進行升級改造,將其打造成傳播文化與信息的便民服務窗口,實現城市管理與便民惠民的雙贏。希望白巖松委員的提案,能夠得到相關部門的認真對待。
半島網辣蛤蜊評論(
http://jr22wz.com/lagala/)原創作品,轉載請注明來源。 (來源:半島網-半島都市報) [編輯: 劉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