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第一页屁屁影院,国产一卡三卡四卡无卡精品,欧美 在线 成 人怡红院,高清一区二区

青島特色年貨:指間的年俗 舌尖的年味

2015-02-03 09:46   來源: 半島網-半島都市報 手機看新聞 半島網 半島都市報

小字體大字體

?  廿六來煮肉;廿七殺公雞

  年貨清單:豬頭;魚;雞


  到了這一天,就要開始忙活餐桌上的必備品了。忙活了一年,不但辭舊迎新,而且會到集市上,把能夠購買的最好 、最豐富的餐桌食品買回家,民以食為天,吃才是最需要講究的過年方式。

  豬頭是大多青島人餐桌上的必備食品,老家是嶗山的王女士家每年都會備上,“以前還買剛殺的,自己回家褪毛蒸煮,現在都買現成的”。過年吃豬頭的習慣在青島流傳了很多年,一方面是因為豬肉是漢族人們的餐桌主要肉食,到了年節,家家戶戶都會殺頭豬來豐富菜肴。劉敏松說,人們雖然平時省吃儉用,但年三十中午這頓團圓飯卻極其舍得花錢。另一方面也是為了祭祀所用。

  在青島人過年的餐桌上,最有特色的要數魚。加吉魚、刀魚、鲅魚、黃花魚……各種海魚散發著鮮味,同時也象征吉祥:年年有余。王鐸告訴記者,過去青島過年窮苦人家一般都會買鯖魚,因為這種魚非常便宜,“一分五、兩分錢一斤,一毛錢能買七八條”。冬天如果沒有新鮮的,就會買鯖魚罐頭。在王鐸的記憶中,當年鯖魚的一道著名菜肴是茄汁鯖魚,用西紅柿和鯖魚做的,是他印象中的美味。

  而在王哥莊、沙子口等地,還有一種“以臭為香”的本土菜肴——想魚(鲞魚)。在當地,“想魚”不僅是過年祭祀必須要有的一道菜,甚至有一句“無想魚不成宴席”的俗語。其實“想魚”是腌制的白鱗魚,白鱗魚是青島本地較為常見的一種海魚,同鲅魚一樣,不能人工養殖。發酵得好的“想魚”,身上發紅,蒸出來后,粉嫩可口,恰到好處地迎合了年的氣氛。在即墨,過年時也有一道必上菜系:豆腐燉魚,意思是都有福氣,魚一般是干鲅魚,和豆腐燉在一起,營養又能討個好口彩。同樣能夠聽起來好聽的還有雞,殺只雞擺上桌,意為“吉利”,四喜丸子、魚和雞,一起組成吉慶有余。

  在青島鄉村,過年還有掛宗譜祭祖的習慣,民間叫“掛軸(zhu)子”。劉敏松告訴記者,在平度,做好一道菜,要先給供桌上一份。上供桌的菜,碗頂上要放幾片菠菜葉,菜葉中間再放上一顆大棗。菜做全了,供桌也擺齊了。供桌的食品還要有年餑餑、水果、酒等,祭器有香爐、蠟燭、竹枝、柏葉等。宗譜下的供桌北邊,擺放寫著近祖姓名的牌位,叫請神主。大人在家請神主時,要事先打發孩子到先人的墳上送“吊紙”(特制的可以剪開的彩紙,纏在谷子秸上),相當于戲臺上的“馬鞭”,請祖爺祖奶回家過年。家中長輩點香、插香,帶領全家男性子孫向宗譜行三拜九叩大禮。在城陽流亭,胡嶧陽后人告訴記者,包括胡氏后裔在內的很多流亭人還會到胡嶧陽祠拜上一拜,祭祖,祈福。接下來家長要親自給各家庭成員斟酒沏茶、夾菜盛飯,全家氣氛歡悅、互道祝福。魯海說:“青島人過年,除夕夜的第一道菜一定要吃‘和菜’,就是把菠菜、紅白蘿卜、粉條拌在一起,寓意新的一年和和美美。”

  準備一個月的吃食,就是為了年夜飯。這頓飯敬酒也有講究,根據《青島城市民俗》記載,一般情況下 ,小輩要先給老輩敬酒,對老人一年來的辛苦表示感謝;兒女再互相敬酒,互相祝福;小孩子也端酒碰杯互相勉勵。

  廿八,把面發;廿九,蒸饅頭

  年貨清單:榼 子、花樣饅頭、棗餑餑


  饅頭是青島的特色,遠近為名,王哥莊大饅頭甚至成為黃渤工作室饋贈親朋好友的禮品,舒淇更是曬在微博上,讓她成為了饅頭“代言人”。現在,人們過年,往往會到市場上去購買現成的,而實際上,在風箱(xian)“當道”的時候,家家戶戶都是自己做。

  用大鍋蒸饅頭 ,不但體現了家人的齊心協力,還讓屋子熱氣騰騰,正所謂蒸蒸日上,迎合了節日熱鬧的氣氛。

  以前,做饅頭是個大工程,因為不但要做出全家人的,而且還得是一個星期到10天的量。“以前家家戶戶孩子都多,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出生的,一家大多都是兄弟姐妹3個以上,我一個同學甚至有12個哥哥姐姐,他最小,排行第十三,每天晚上睡覺前,父母都得過一遍數。”人多嘴多,“五六口之家發面至少得20斤,再多了七八口甚至十幾口人就需要四五十斤了”。

  過年的饅頭花樣繁多,根據榼子形狀來定。王鐸說,一般人家買榼子最少買12種,多的有36種、48種,甚至72種,榼子的形狀有動物,有植物,還有壽桃、元寶等。“以前做饅頭不光是自己吃,還會送人,比如元寶、魚形、壽桃等都可以送給親戚朋友,祝福他們財源滾滾、年年有余、壽比南山,這是對外形的,還有對內的,比如,給孩子的,就會做成小猴子,希望孩子吃了以后能夠變得更加機靈、聰明;給女孩的就做成花籃形的,希望孩子變得更加漂亮;給家里爺爺輩的就做成葫蘆形的”,王鐸說,葫蘆的寓意很深,“葫蘆以前是用來裝酒的,做這樣的饅頭是希望爺爺喝完酒以后能夠變得糊涂一點,其實就是希望他老人家能睜一只眼閉一只眼,對待家里的事情別太認真,如果他要較真,這年就沒法過了,老人糊涂,年輕人明白,這是中國人的生存之道,也是家庭和諧的根本”。

  各種動物做完了,還剩下一點面,就會直接搓成“蛇”,青島人稱為圣蟲,“圣”是“剩”的諧音,有剩下的意思,“和年年有余的意思很像”。面食的制作中有很多內外的門道。

  另外,有人還會包上一蓋墊豆包,寓意是“都能吃飽”,或者用小米面蒸一鍋黃糕 ,或用棗做一個大棗糕,寓意“年年步步登高”。

  在平度,以前到了臘月廿九還有貼年畫的習俗,“廿九,貼倒有”。劉敏松說,在平度,臘月廿九前后,家家戶戶都把房院打掃得干干凈凈,在堂屋、臥室、窗旁、門上以及灶前、院內的神龕上貼上年畫。貼年畫也有很多的規矩。人們都喜歡貼《五子登科》、《觀音送子》、《吉慶有余》等,寓意家庭美好 ,人丁興旺。新婚夫婦過年時,家里老人要送給小兩口一張大胖小子的年畫。富裕人家貼年畫更加講究 ,門神是貼在院門上的,根據門神的種類,又細分為貼在大門、二門、后門或閨房門上的。門神分文武兩種,大門貼的是武門神,武門神多以秦瓊與尉遲恭兩位盛唐名將為原型。進入院子后,在外屋的門上貼的是文門神,文門神多為“天官賜福”。在屋子里面的門上,還會貼上一對門童,寓意為“多子多福”。這種習俗現在鄉村還有,但在城市中已經逐漸淡化。

  三十晚上熬一宿

  年貨清單:餃子、鞭炮、滴答錦


  《膠澳志》記載:青島“衣食住之嗜好,乃混合南北各地風尚而成”。因為青島“多由河南、福建、云南遷移于此,聚族而居”,所以每家每戶都有自己的特色,吃餃子便是如此。

  餃子起源于東漢時期,為醫圣張仲景首創。當時餃子是藥用,張仲景用面皮包上一些祛寒的藥材用來治病(羊肉、胡椒等),避免病人耳朵上生凍瘡。在其漫長的發展過程中,名目繁多,古時有“牢丸”“扁食”“餃餌”“粉角”等名稱。三國時期稱作“月牙餛飩”,南北朝時期稱“餛飩”,唐代稱餃子為“偃月形餛飩”,宋代稱為“角子”,元代稱為“扁食”;清朝則稱為“餃子”。

  盡管如此,但其實餃子是北方的主食,在青島有喜歡吃素的,也有喜歡吃肉的。為了給家庭增添樂趣,也為了帶來好運,不少人家會把硬幣放到餃子里,為的是吃出“財”來。包餃子時也都有說法,如果包完發現剩下的是菜餡兒,就會說來年有財(菜的諧音),如果剩下的是皮,就會說來年有福(皮是包餡兒的包袱,諧音包福),如果什么都不剩,來年就會財福雙全,完美!

  除了準備一大桌子菜,吃餃子、守歲以外,青島開飯的時候還要放鞭炮、煙花,初一凌晨零點時刻更是此起彼伏。

  鞭炮起源于中國的四大發明之一——火藥。過年放鞭炮這一習俗在我國已有2500多年的歷史了。《荊楚歲時記》曾經這樣記載,正月初一,雞叫頭一遍時,大家就紛紛起床,在自家院子里放爆竹,來逐退瘟神惡鬼。以前,人們認為是要驅除一種叫“年”的怪獸,但其實在古代傳說中“年”應該是消滅了兇猛怪獸“夕”的神仙。“夕”在臘月三十的晚上來傷害人,神仙“年”與人們齊心協力,通過放鞭炮趕走了“夕”。人們為了紀念“年”,把大年三十那天叫“除夕”,把初一稱為過年。

  在青島曾經有一種名叫滴答錦的煙花,讓老人們印象深刻。滴答錦是一種傳統的兒童煙花,樣子就像一捆鉛筆,一頭有火藥芯,燃放起來火花四濺,“我小時候不敢放鞭炮,經常買些滴答錦來過過癮”,魯海笑著說。滴答錦名字何來?王鐸告訴記者,主要是因為它燃放起來,火花就像水流一樣,一直滴滴答答的,“這么多滴滴答答的火花鋪在地上,就像一幅美麗的錦繡圖畫一樣,所以稱為滴答錦”。

  到了初一,就到了拜年的時候了,對于一些大忙人,青島還有“有心拜年,十五不晚”的說法,意為只要不過元宵節就不算晚。“初三姥娘,初四姑,初五初六看丈母”,大人們交流感情,孩子們最為激動,因為給長輩拜年往往會收到豐厚的壓歲錢,有些青島人也叫“壓腰錢”或“磕頭錢”。“壓歲”就是把去年的“穢氣”壓跑,使得孩子來年“魁星高照”“學運亨通”。

  劉敏松說,平度走親戚的時間已經提到了正月初二,而且多是“先看丈人再看舅,姑父姨父排在后”。而萊西的習俗則是“先看姑,后看舅,丈人、丈母娘放最后”。走親戚不能不帶禮物,禮品各個時期各有特點。上世紀60年代,一般是餑餑、包子、糕點、肉類、雞蛋、燒酒等;上世紀80年代末,是桃酥、罐頭、白糖、柿餅、蛋糕、美酒、蜂蜜等;上世紀90年代,除了酒以外,魚肉、奶粉等也開始盛行;如今,多是水果、酒、奶、茶、保健品等。

  時光飛逝,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在年貨上的花銷也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縱觀古今,無論是準備什么年貨,從中不難看出,青島老百姓傳承的是孝道、親情,同時也是對來年的殷切期盼,對后代的期冀與祝愿,尊老愛幼,財多人旺,求福禳災,是年俗亙古未變的主題。 記者 張文艷

(來源:半島網-半島都市報) [編輯: 李敏娜]

版權稿件,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授權不得轉載,違者將依法追究責任。


?

熱門推薦

房產 | 旅游 |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