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張楓逸 廣州市愛衛會1月16日召開2015年愛國衛生工作會議。2014年,廣州市暴發了嚴重的登革熱疫情,出現了14048例住院病例。會議透露,去年全市各級財政用于滅蚊的費用近2億元,不過,錢分別投向哪里,城管方面未做出明確說明。(本報1月18日A21版報道) 花2億元“打蚊子”迅速引起公眾質疑,有網友調侃道,錢都怎么花了,究竟是打了“蚊子”還是喂了“蒼蠅”?對此,廣東省愛衛辦主任許立凡1月17日向媒體回應稱,2億元并非全部用于消殺滅蚊,還包括下水道防蚊閘等基礎設施的完善,購買噴霧器等硬件,臨時雇傭的人力成本等。“很大程度在補歷史欠賬,去年相當于把欠賬一起補了。”
官方的回應解釋了2億元的開支構成,給了公眾一個交代。不過,問題也隨之而來,為什么不能一開始就主動附上詳細賬單,非要等到輿論質疑后再來被動回應?畢竟,2億元的天文數字與小小的蚊子之間反差過大,如果有關部門站在公眾的角度上,完全可以預見后者的自然反應。在這種情況下,廣州市愛衛會仍然只是拋出一個2億元的孤立數據,其對于信息公開的態度值得深思。
事實上,無獨有偶,類似“信息公開——引發質疑——被動回應”已經成為一些地方和部門的“三部曲”。但是,被動回應的效果遠不如主動說明。等到引發誤解和質疑后再來回應,凸顯一些地方和部門仍停留在“要我公開”的層面,尚未形成“我要公開”的意識,對于公眾的知情權和監督權缺乏尊重,沒有站在公眾的角度上換位思考。信息公開不應只是看得見,更要做到看得見,能監督。因此,有關部門必須把功課做到前面,一五一十曬出具體的賬目清單,對于容易引發疑問的問題作出必要的說明,讓群眾清楚看到每一筆錢花到哪里,花得值不值。
公眾質疑花2億元“打蚊子”,除了數字本身外,還包括大范圍使用的“化學滅蚊”。有專家撰文質疑,大規模不科學的化學藥劑滅蚊,導致蚊子產生抗藥性,更糟糕的是,蚊子的天敵被誤殺,造成蚊蟲生長更加猖獗。由此看來,對于類似“化學滅蚊”等行政手段,不能只是事后給公眾報一個賬單,必須事先加強技術效果和副作用的調研論證,主動面向社會公開征求意見,讓公眾參與到公共決策管理中來。
半島網辣蛤蜊評論(
http://jr22wz.com/lagala/)原創作品,轉載請注明來源。
(來源:半島網-半島都市報) [編輯: 林永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