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苑廣闊 “每兩小時噴一次,每次20分鐘。”一位廣州市民在江灣大酒店面對珠江邊的一段騎樓下,用水桶接起噴頭噴出的免費自來水。而原先露宿在噴頭下面的近20名露宿者就沒有這心情了,自上月底街道城管安裝水管定時噴水,大部分人已經被迫離開。街道城管、物管部門回應,這是為了美化市容,不得已而為之。 每隔兩個小時噴一次,每次20分鐘,天天如此,已經持續了一個多月,但是這樣的噴水卻既不是為了營造景觀,也不是為了給城市綠化澆水,而是為了驅趕露宿在騎樓下的無家可歸者。不得不說,一些地方政府和職能部門在驅趕城市流浪乞討人員方面,可謂是花樣翻新,越來越具創意了。以前有地方擺過鮮花陣,筑過水泥錐,現在又發明了用水噴。
問題在于,如果這些流浪乞討人員有家可回,家里有床可睡,他們誰愿意露宿街頭 ,睡在冰冷的水泥地上?正是因為他們通過拾荒、乞討或者是打零工的微薄收入付不起城市昂貴的房租,更承擔不起昂貴的房價,所以才不得不露宿街頭的。這一方的城市屋檐,隨便不是什么豪宅大院,但至少可以在刮風的時候為他們避風,在下雨的時候為他們遮雨,在夜幕降臨的時候讓他們有一個可以棲身的地方,如果在一個地方住得久了,可能還會產生一種家的感覺,帶來一種家的溫暖。
而在當地街道城管看來,這些人的存在卻影響了市容環境,非要采取各種手段把他們趕走才行。不管是買的,還是租的,一個棲身之所應該是現代人最為基本的生存條件,正所謂“居者有其屋”,而對于這些露宿街頭者而言,即便他們露宿的城市涵洞、大廈屋檐、立交橋既不是他們買的,也不是他們租的,最多算是他們“蹭”的,但同樣是他們生存下去的必須,如果沒有這樣的一方屋檐,他們就可能遭受日曬雨淋,就可能要忍受嚴寒之苦。那么一個城市的市容環境和一個群體的基本生存條件相比,到底孰輕孰重?如果一個城市處處高樓大廈,光鮮亮麗,但是大樓陰影下的流浪漢卻因為找不到一方可以遮風避雨的城市屋檐而只能經受日曬雨淋,這樣的城市真的“美”嗎?
偌大的城市應該容得下作為“少數派”的無家可歸者,城市應該給無家可歸者留一方棲身的屋檐。盡管當地街道表示他們已經盡力勸說這些流浪乞討人員去救助站接受救助,但是卻屢屢遭遇拒絕,這說明作為城市的邊緣人,他們習慣了這樣的生活,在他們改變主意,融入主流社會之前,我們也只能為他們提供力所能及的幫助,比如在冬天送上一件棉衣,一床棉被,但無論如何不能以“美化市容”之名剝奪他們在城市的最后一方棲身之所。
世界上任何一個城市都有流浪漢的存在,一個容不下流浪漢的城市,只能是透著冷漠,缺乏溫暖的道德荒漠。
?。ㄗ髡呦禃r評人)
半島網辣蛤蜊評論(
http://jr22wz.com/lagala/)原創作品,轉載請注明來源。 (來源:半島網-城市信報) [編輯: 林永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