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何勇 2013年以來,東部某地級市紀檢監察機關查處鄉科級以上干部違紀違法案件254件,其中涉及“一把手”案件134件。辦案人員發現,近三年來,“一把手”違紀違法成倍增加,傳統熱點領域易發高發,一些“清水衙門”成新熱點,斂財手段日趨隱蔽。(12月15日《經濟參考報》) 一直以來,不少人有一個誤解,認為腐敗只是“油水衙門”的專利,“清水衙門”很少有腐敗。但實際上“清水衙門”水也不清 ,相反有些“清水衙門”水很渾,腐敗高發,并不是腐敗的新形勢、新動向,而是長期存在的狀態。2003年底,時任最高人民檢察院反貪污賄賂總局副局長的馬海濱在一次有關預防職務犯罪的研討會上鄭重指出,“在以前被人們認為是‘清水衙門’的一些黨政部門、教育系統甚至殯儀行業中,貪污賄賂等腐敗犯罪現象也開始抬頭。”換句話說,至少近十多年來,“清水衙門”一直就處于水不清狀態,把“清水衙門”腐敗高發當成腐敗的一種新熱點、新動向,其實本身是道偽命題。
一百多年前,英國歷史學家阿克頓爵士就說了自由主義名言,“權力使人腐敗,絕對的權力絕對使人腐敗”。而無論是“清水衙門”,還是“油水衙門”,只要是“衙門”,就意味著他們手中有權力。即便手中的權力很微小,但是一旦失去制約和約束,就會產生腐敗的可能性。順口溜“權不在大小,只要用好;利不在多少,只要抓牢”,以及“有權不用,過期作廢”就完整地道出了“清水衙門”腐敗高發的根源。從這點也可以看出,不管是“油水衙門”腐敗高發,還是“清水衙門”腐敗高發,在根源上沒有任何的本質性區別,都是權力不設防的一種必然結果。
可見,“衙門”腐敗從來就不存在“油水衙門”與“清水衙門”之別,只要是權力缺乏有效的制約和監督,任何一個“衙門”,不管手中掌握的權力大與小以及控制的資金多與少,都有可能產生腐敗,只不過腐敗的金額或多或寡而已。所以,反腐敗工作不能帶有“清水衙門”思想,要把所有衙門都當成腐敗頻發的“油水衙門”來防范。
半島網辣蛤蜊評論(
http://jr22wz.com/lagala/)原創作品,轉載請注明來源。 (來源:半島網-半島都市報) [編輯: 林永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