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武潔 10月12日,記者從南京市民政局主辦的2014年全市居家養老服務組織負責人培訓班上獲悉,南京將創新居家養老服務方式,其中,“家屬照料型”模式讓人感覺很新鮮,子女、兒媳在家照顧臥床不起的父母公婆,政府也可以給其發月工資。 應該說,相比各種商業化與社會化的養老模式,養老回歸家庭,其實最自然親和,也更具成本優勢。可以設想,對于老人而言,再專業的護工,其實都無法替代親情的關照。當回家照顧生活困難老人的兒女,還將有工資可領,對于當下的養老缺口與難題來說,這或許是一個創新式的求解。
然而,兒女照顧生活困難老人可獲工資,固然聽來令人耳目一新。不過,假如認為政府發工資,便能讓“家屬照料型”養老風生水起,讓養老回歸家庭和親情,也的確有些過早樂觀。事實上,雖然說是工資,但低保、失能等對于五類困難老人的界定,以及300元(照顧半失能老人)或者400元(照顧失能老人)的“補助工資”,可以說條件其實相當苛刻,支付額度卻相當有限。究竟能有多少老人符合“家屬照顧型”養老的條件,又有多少兒女會因為三四百元的工資而回家盡孝,顯然需要打上個問號。
真要推動養老回歸家庭,其實不妨降低門檻,并放寬準入。相比兒女回家照顧老人,鼓勵子女與老人同住贍養,其實來得更加務實和有效。在這方面 ,包括新加坡、韓國、日本都有相對成熟的制度,新加坡子女與老人同住將獲政府津貼,韓國和老人一同居住的家庭,在購房和稅收上都能夠享受到優惠或者免稅的待遇。日本與老人同住的子女,甚至可以獲得貸款優惠。而著名的“一碗湯距離”,指的是即使老人與子女分開居住,居住的距離也不遠,以送過去一碗熱湯而不會涼為標準。
鼓勵養老回歸家庭,推動兒女親情養老模式,當然不乏善意,更是養老本意的回歸,但相比噱頭式的為兒女回家贍養老人發工資,倒不如想方設法拉近兒女與老人的距離,為家庭親情養老創造可能和條件,來得更加務實。(作者系醫生)
半島網辣蛤蜊評論(
http://jr22wz.com/lagala/)原創作品,轉載請注明來源。 (來源:半島網-城市信報) [編輯: 林永麗]